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詩三百6月:「關於牆的一切」評審整體意見】



在發想「關於牆的一切」這個題目的時候,我並沒有設想太多。牆自然是無所不在的,它劃分你我、劃分歷史,劃分空間的裡外甚至是時間。但關於牆的一切其實更可以是個人的——圍困自我的,越過而能得到自由的——,也可以是社會的、集體的,那拆除後蔓生的所有可能性,與其隨之而來的,「可能不能」。然而除了實體的與內心之牆,牆上寫著什麼?你的牆上寫著甚麼?你的房間的牆上有甚麼塗鴉與壁紙與污漬嗎?這次收到的作品,內容圍繞著牆的「內/外」之分、人的「你/我」之別,而少有關於牆的質地,牆的面孔,與牆上的「那一切」大膽發想的作品。讀年輕寫作者的作品時我對技術的要求相對沒有那樣嚴苛,這邊選出的幾篇作品,多是在題材上稍能夠做到與眾不同之處的詩,畢竟要先能夠跨出那道「直觀之牆」,我們才能夠看到詩所要告訴我們的更廣袤的風景。



【詩三百6月選詩:音牆內有一場暈船戲】

音牆內有一場暈船戲

◎陳姿瑩

導演無法預測的暴躁海洋
演員每道流動都想跟隨的胃中食物
觀眾希望沒有。

耳機塞住緩升的悲憤情節
音樂扭曲太自信的平衡覺
配樂圍起一道不規則的
音牆
內有一場暈船戲。

閉目開演

英文搖滾樂構起的音牆以內
爵士鼓的節奏錯過船身的舞動
混不出名堂的歌手尖聲嘶吼
道不出姓名的船客喝聲驚呼
都因為浪太過殘酷
我們都太易起伏

韓文流行樂築起的音牆以內
重複的詞句疊在重複的旋律跌在重複的搖擺裡
用雙手高舉崇拜 高喊安可祈求
用雙手緊握敬拜 向從未信仰的神祇禱求
不終止的絢爛
快終結的眩亂
都因為浪潮太易更迭
我們都太過糊塗

中文抒情樂建起的音牆以內
吉他的明朗蒸發額前的冷汗
如詩般的耳語是情人的安撫
和平
是牆內響徹的號角
和平
是又要出航的嚎叫
和平
只是短暫的藥效

閉幕開眼

聽說 有一道隨處佇立的
音牆
內有一場暈船戲。


評審講評:

相較於多數作品計較於物理的「牆」之裡外,這篇作品的作者選取了耳機裡外/音樂之無有/各色音樂的差異,作為「牆」存在的基礎,讓詩作很快攫獲讀者的目光。「音牆/內有一場暈船戲。//閉目開演」直接切分出音牆之起始,以及音樂作為流動雕塑令人迷醉的本質,確實是非常聰明的角度。儘管在分述不同音樂的段落當中不免有排比略顯生硬、為分類而分類的瑕疵,依舊不掩有趣作品往往始自一個漂亮直覺的事實。

【詩三百6月選詩:牆】



◎單珉

小時候去參加婚禮
我問媽媽什麼是婚姻
媽媽說,
是兩個相愛的人永遠在一起
我於是一直以為
這就是愛的真諦

直到你跟我說
對不起,我們都是女生

不可以在一起


評審講評:

短於十行的小詩最講究一個精明而刺痛的點子,這首詩僅僅九行,就完整地呈現了詩人對於世界運作規則的幾個提問:何謂婚姻?何謂愛情?何謂永遠?--這些問題自無標準答案,母親的答案、自己的答案,都好,而社會在同性之愛間立起的高牆畢竟是要以身涉險才能深刻體會的。「對不起我們都是女生/不可以在一起」,而愛何須對不起,愛又何時才能夠因為「不愛」而分開,而不是「不可以」?

【詩三百6月選詩:為牆】

為牆

◎呂祐慈

以前的他
摔碎了多少沙漏
守住半面江山
扛住風吹雨打
一層一層堆起的
是堅定的意志
是泣血的頑強
千萬人切下一小塊心臟
疊出安心的壁壘
沙粒流不出他的歲月
人們說不出他的苦

現在的他
兩手一攤
填滿空塑膠瓶的他
抱不住任何人的希望
臉色泛黃
不過是幾次的風雨
重新來過
遠比修修補補來的方便
人們心中的他
比實際上的更加
更加堅固許多

未來的他
瘦了
壯碩不再符合審美標準
寬厚的胸膛不被需要
在追求效率的時空裡
半徑越小越好
只要存在
看不見就是最高的完美


評審講評:

以「不同時間點的牆」為主體的詠物詩,從過去的牆、牆的物理演變,乃至人們對現當代的牆的喜好,隱隱指涉著「牆」之有/無在作者心中存在意義的分歧。牆曾經是那麼高大厚重的保護者,但因為人之貪婪--作者對於偷工減料的大樓與黑心建商亦有所指的批判--呈現出牆之意義的快速轉折,「人們心中的他/比實際上的更加/更加堅固許多」,當一座牆作為捍衛者的角色不再,自然「只要存在/看不見就是最高的完美」,既是喟嘆,也是對存在的詰問。


【詩三百6月選詩:關於牆的一切】

關於牆的一切

◎陳家琳

關上門。

我挖起剛洩出的靈魂
用力壓在牆面 
恰巧在原先的  無心的話語  上面 (我平常甚麼都在下面 腳下或水下)
「婊子。」她們輕輕說  彷若吃下馬卡龍般的燦爛

半濕的液體下滑  破壞了完美的巴掌形狀
惡毒的臭味 (激起我的食欲  餓也是一種毒阿)
黏濕扭曲噁心失敗的  上帝的創作
皺眉咒罵  無人願意接近

尖叫。作嘔。 (像生活的背景音樂)
我不明白聲音的源頭
繼續在牆面揮灑  源源不斷的慾望(人生充滿希望)


「那女孩瘋了。」人們交頭接耳。
傳聞警察將門撞開  女孩對著馬桶大笑
牆上沾滿糞便  數不清的掌印
和一個無法忽視的  快樂笑臉

傳聞校方將牆面重新粉刷 像什麼也沒發生


評審講評:

這篇作品藉由在關上洗手間的門所劃分出的物理空間,創造出被霸凌者與霸凌者、以及對霸凌視而不見的校園體制提出嚴厲的控訴,「牆的一切」既是人際的高牆,更是青少年成長歷程中最真實赤裸的孤絕現場:「我挖起剛洩出的靈魂/用力壓在牆面」,語言的直白與略顯散文化的傾向並不掩蓋作者在「牆內」的第一手自述,牆與世界的關係,更因末段「傳聞校方將牆面重新粉刷 像什麼也沒發生」而更顯殘酷。

【詩三百6月選詩:布袋立體彩繪牆】

布袋立體彩繪牆

◎呂振嘉

鯊魚、旗魚、石斑
如潮濕的天候
在牆上落下一道道
閃電的殘影

你們遠離龍宮
穿牆過壁
會不會只為尋找
比蒼穹清澈的海域?

只為逃離海底
沈船般的垃圾?
外露利齒的鯊魚啊

你是否正為氣泡
不具任何含意而無奈?
為吶喊無異沉默而苦惱?


評審講評:

這首詩重現了現當代現代詩傳統中已十分少見的觸景題詩形式,明明「遠離龍宮」的鯊魚、旗魚、石斑都不是「真的」,而是被禁錮在牆上的立體彩繪,作者憑藉著自由的詩思,將對大自然遭受汙染的悲憫真切體現在「會不會只為尋找/比蒼穹清澈的海域」的詩句之中。詩題作「布袋立體彩繪牆」,彩繪的對象自已無法離開所居之地--無論是牆、抑或是已被污染的海域--及至作品的最後一段,所敘述的究竟是立體彩繪、或者真實世界的魚類,似乎也已不再重要,作者完成的是借景抒情的詩歌傳統,一如赤壁賦之赤壁,並不需要是三國時代大戰的赤壁一樣。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詩三百5月選詩:騎 腳 踏 車 去 找 你】

騎 腳 踏 車 去 找 你

◎翁珮綺


馬的旁邊
雖然可以顯得自己高大
在現代
卻很奇葩


肉堆成了山谷
卻是組合肉
腳下的也能吃進嘴裡


腳旁是太陽
太陽上面是海洋
我幻想踏在雲朵上


人人沒錢買車
人人花錢搭車
小的是公車
大的是計程車


不要二
只剩下寫不標準的私
我只想要去見你
除了你誰也不要


手是用來守護和平的
不是用來拿起武器的
除了武器還有其他的
找找看


人永遠都缺一個偶爾
人有了一個偶爾
就有了你


評審講評:

這首作品的策略是先把這句子的每個字單獨看,且把每個字都拆開,以「字本身組成的理」為一模式,回頭去將每個字按照這樣的模式組回原來的句子。在這樣的狀態底下,用來說明「一個字」的段落,可以很方便地用來描述「騎腳踏車去找你」的各種狀態,包括疲累(腳下的也能吃進嘴裡)、興奮(我幻想太在雲朵上)、試探(找找看)等等。因此閱讀的時候,彷彿可以看見作者同時以「作者整體」以及「作者的數個部分一同」這樣的狀態疊合去找對方的模樣。

這樣子的做法,首先使人想起集福音書句而成的《Sieben letzten Worte》(最末七言),每一言詞分別以音樂開展,最後整體聯合成為基督受難的核心語句。但相對來說,更能以Arnulf von Löwen(1200-1250)所寫的拉丁文詩句〈Salve Mundi salutare〉來做一對照,其中將足、膝、手、兩脅、胸、心、臉分別以數節寫成詩句,最後這些猶如肉塊的詩節,就能拼接成為吟詠者的信仰對象。

回到這個作品。每一個段落之間,雖然不需要非得清晰地提示每一段如何接起,或甚至在擺設文字的層次上,維持散置的狀態亦無不可。但由於標題〈騎 腳 踏 車 去 找 你〉已講明目的,如果在內文中各段沒有足夠的聯繫,光靠標題來牽連彼此的話,難免有種太過依附標題的輕易感。不過在這個作品中,其實可以察覺各段有高低不一的聯繫企圖,只是仍然呈現出微妙的仳離狀態。參照最後一段說「你/人永遠都缺一個偶爾/人有了一個偶爾/就有了你」,上述的「並非緊密相連」的狀態,說起來,和末段這個偶爾就有了你的描述,倒也有彼此應答的妙處。

【詩三百5月選詩:騎腳踏車的世界】

騎腳踏車的世界

◎游可嘉



從那陡峭的坡上下

握緊把手做足準備

腳自信地踏上踏板

一踩

細細的輪子向前滾動

我的身體也隨之傾斜

風輕輕吹過我的臉頰

很享受

輪子喀撘喀撘的

很是悅耳

我的雙腳離開踏板

任由輪子在斜坡上轉動

只想享受這幾秒的速度

我抬頭望天

彷彿只剩下我與大自然但

我聽見與大自然不同的聲音是

年輕夫妻推著他們可愛的孩子

從那草叢中慢慢出現在我眼前

我還來不及

心裡震了一下

手偏了個方向



在巨大的溝裡



聞到石頭與泥土的味道



身體與腳踏車糾纏一起

使勁力氣睜開眼

他們緩緩的繼續走過

沒有一點問候

一個個疑惑的眼神掠過我

我不知道此刻的心怎麼如此

沉重

提起身子

拉起車子

從巨大的溝裡爬出

看見的世界

明明這麼美麗

為什麼

人卻是黑白的


評審講評:

這首作品講述了主角的遭遇,並且由於劇情構作的巧妙(又或者若是根據實際發生的事情,那麼該巧妙也就顯得很自然),變成了一篇帶有拉布雷(François Rabelais, 1483-1553)的著作《La vie de Gargantua et de Pantagruel》(嘎岡吐阿和胖大格魯埃的一生)風味的故事。另一方面,也可以說作者用文字敘述構作了數格的幽默漫畫(caricature)。

為了呈現出最後教人兩手一攤的結局,前面鋪陳中帶有誇飾意味但仍須保持自然以免預先破哏的形容詞與動詞就很重要。「細細」「輕輕」「悅耳」「享受」,這些詞彙很恰當地被一組角色:「年輕」夫妻和「可愛」的孩子給收攏起來,準備製造轉折。事件發生得如此迅速,作者略過了跌出去的詳細過程,而是很快地在下個分鏡中就已「在巨大的溝裡」。這樣的寫作策略,乃是在維持那組「慢慢出現」的年輕夫妻和可愛孩子的動態,他們「緩緩」的繼續走過,並且以「一個個疑惑的眼神掠過我」。「掠」這個詞使用得恰到好處,使得那個小家庭從頭到尾都維持在一種自足的一致性中,而得以反襯主角從「輕快」到「沈重」,在「美麗」當中徒顯「黑白」的劇烈轉折。

本作品中另一個精彩的地方是配角出現的方式:他們首先以隱蔽的聲音,而非以稀薄的身影出現:「我抬頭望天/彷彿只剩下我與大自然但/我聽見與大自然不同的聲音」,在抬頭望天的時刻,視覺此時並不在交通的行進中發揮監視的功能,而是由聽覺勝任此事。大自然的諸多(未必嘈雜的)聲音中間,胞出(budding)了一個並不十分突出的異聲,雖是異聲,偏又是年輕的夫妻和可愛的孩子。這組對比,展現出一樁事件對於發生意外者呈現的「有異」,以及對於旁觀者呈現的「無異」(疑惑的眼神只是點綴)。這個作品在這裡埋藏了所謂「意外」的可怕之處:在無異中的人,無法察覺自己成為在有異中的人眼裡的「異」。雙方的絕對隔閡(或者刻意去維持那隔閡狀態),正是在現實生活中所有意外肇事的爭辯核心。



【詩三百5月選詩:騎腳踏車去火星】

騎腳踏車去火星

楊智淵

我偷偷在月光裡藏一盒糖果
媽媽不允許我睡前吃糖,說:
太甜,你的牙齒會蛀光。
但我睡不著,思緒纏成漁網,總在想著糖果
會不會被哪個貪吃的孩子偷吃?
會不會月牙兒沒收好遭了螞蟻?(那可真是可怕)
我決定,騎著腳踏車去月上看看
把月華摺成拱橋
避雷針的光為我指路
南風和
頂替夏蟬的房裡蟑螂為我餞別
我禮貌的同烏雲問了好,它說它剛自檸檬園來,酸的,有點兒黃雜了綠
星星終於出來了,她有些害羞,怕看到地上的深情告白
遙知,忘記是誰登了高處,沒有差別的,大氣層外不用背詩
詩是屬於大人的,而大人是不屬於室外或樹的(但他們喜歡樹做的鈔票)
我到了月球上
在垃圾堆裡翻找出我的糖果,打開包裝紙
風景沒有想像中的好,丟下包裝紙
我決定騎腳踏車去火星



評審講評:

這首作品很繽紛,讓人很快地想到Gabrielle Vincent(1928-2000)在上世紀八零年代所寫的聯篇繪本詩《Ernest et Célestine》(一部分原因可能是都講到了糖與蛀牙)。作者在物件的驅使上有清爽的巧思,「月光裡藏一盒糖果」、「把月華摺成拱橋」、「避雷針的光為我指路」,而且比起字義,作者更傾向於一邊預期字義在讀者的腦海中展開的顏色、形象和輪廓,一邊斟酌語氣寫出作品。

這種近似童詩的語氣,有時候是為了和所謂的「現實」保持一點距離,以便讓作品中自述的自己,獲得以稍微不用那麼負責的姿態,批判自己實際身處之生活中的合理性。如此一來,裡面的判準如「遙知忘記是誰登了高處沒有差別的大氣層外不用背詩」、「詩是屬於大人的而大人是不屬於室外或樹的(但他們喜歡樹做的鈔票)」等等句子,就能夠只是說出,而得以避免沈重的論證增加破壞本作品的輕盈。有些句子帶有《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中譯: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2002)的味道,有些句子則彷彿有聖修伯里《Le Petit Prince》(小王子, 1943)的影子。

本作品有趣的地方在於,主角彷彿《耳を澄ませば》(中譯:心之谷, 1995)月島那樣,在作品中設計了自己的形象,一邊使該形象宛若可預期的童話程式前進,一邊卻又在必要的時刻,讓自己在那形象中出現:「在垃圾堆裡翻找出我的糖果打開包裝紙/風景沒有想像中的好丟下包裝紙」,這種孩子一般的老氣橫秋,無法不讓人聯想到漫畫《銀魂》的神樂。作者先花了大段內容描述月亮和糖果的事,然後彷彿《十日譚》第六日第九則故事中的卡瓦爾坎第,「他把手擱在一座墓碑上,像一個伸手極其敏捷的漢子那樣縱身一躍,跳過墳墓,擺脫了他們的糾纏」。誠如卡爾維諾所言,作者輕盈地透過「丟下包裝紙」這個動作,拋下了人們沈重但實則無所謂的預先「想像」,就這樣騎腳踏車繼續前往火星。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紅樓詩社〈詩三百〉六月徵稿題目:關於牆的一切】


1.凡大學(含)以下在學學生皆可投稿,文類為現代詩。
2.本月徵稿方向為「關於牆的一切」(題目、作品只要與牆有關都可以),由詩人羅毓嘉擔任審稿人,給予稿件意見並擇優刊登於紅樓詩社部落格,每篇稿費三百元。
3. 稿件請於630日前,寄至info@crimson-hall.com,信件標題「投稿詩三百_作者本名」,以pdfdocdocx檔案夾帶稿件。
4.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北市紅樓詩社

【紅樓詩社〈詩三百〉3月選詩:當我一個人的時候(5)】


當我一個人的時候

◎林宇軒
  
瓣膜與瓣膜繁殖心事
愛與恨囚錮彼此
文字將出口堵塞
該離開的沒有去路
該出現的被困在外頭,無法進入
  
不需要瑣碎的程序
視野所及都安靜沉穩
關窗會聽見花此起彼落
推開門就有雨迎接
加熱結凍的屋頂時
再也不用請、謝謝或對不起
  
當我一個人的時候
我會想東想西
偶爾想南,模仿冬日避寒的鳥
而冷氣團都將敗北
如末日預言準確
如人獨處自然


評審講評:

  關於封閉,我們很快可以找出流傳在大和地區的浦島太郎故事。浦島太郎作為一個外來者,看起來像是被龍宮城的乙姬招待,實際上在原文中,龍宮城的四方門戶,各自對應一個季節:開東門是永恆的春,南門總是夏日,西門沒有一刻不紅葉,北門外的雪不曾化過。龍宮城的系統的運作,將浦島太郎困在其中,看起來四面開放,其實沒有去路:「關窗會聽見花此起彼落/推開門就有雨迎接/加熱結凍的屋頂時/再也不用請、謝謝或對不起」。

因為做什麼都好,所以就算被招待,也等於換一個地方獨處。因為完全的自在,所以「我會想東想西/偶爾想南,模仿冬日避寒的鳥/而冷氣團都將敗北/如末日預言準確/如人獨處自然」,但我們不能不記起太宰治的短篇小說〈浦島先生〉(浦島さん)中昭示的片刻:由於入口的都是佳味,入耳的都是美音,沒有什麼可求的了,於是「浦島不久就膩了。也許是對被允許做的事感到膩了。眷戀起陸地上貧乏的生活了」。對陸地上的貧乏的眷戀,說明了限制的存在對於人的生活的必要。正如馬克吐溫筆下的湯姆說的那樣,沒有姑婆叨念,反而就不想游泳了。
於是,雖然這個作品表面上好像一派寧靜,但實際上由於封閉的緣故,其實隱隱約約能感覺到作者在這篇作品中意欲表達的,或許是對於獨處之自在的疲憊。

【紅樓詩社〈詩三百〉3月選詩:當我一個人的時候(4)】

當我一個人的時候

◎林佳璉

當我一個人的時候
時間會化成一攤泥
黏呼呼臭答答滴的到處都是
像很久沒洗的頭皮
散發出油膩的惡臭
久未經暴晒的頭皮
白慘慘的一個人的時候
喜歡修指甲
因為大家都說:在公共場合不能這麼做
只好等到夜深人靜時
指甲才能剪的大快人心
但藏在指縫的腳垢
越挖越深怎麼挖都挖不著
因為不夠鋒利的關係
於是買了把刀把腳趾切掉了
走在街上一群人的時候
沒有人發現我少了一個腳趾
大家都以為我是他們的同類
直到夏天來臨
腳上的濃開始流汁
臭到他們逃的遠遠的
仍時不時
厭惡地回頭叫罵「臭死了!」
「因為鞋子的緣故」我試圖解釋

於是我開始不穿鞋子
腳臭不再困擾我
但身邊仍是一個人也沒有
我只好又穿起鞋子
但過不了多久
身邊仍是一個人也沒有

因為鞋子的緣故,他們說。


評審講評:

時間的流逝,在這首作品中首先被設定為「黏呼呼臭答答滴的到處都是」。因為滴的到處都是,我們可以知道分秒全都並陳在這個人周圍,彷彿這個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做這件事:永恆地修著指甲。
 
修剪指甲這個行為本身,就相當於秒針計時的效果:一指一指的剪是其一,指甲刀的聲音喀掐作響是其二。而通過修指甲這個經歷,作者將「滴的到處都是」的時間挪移到留著膿的腳趾上,「臭到他們逃的遠遠的」,這時,並陳的時間,不流逝的時間,乃由「鞋子」和「被封閉的腳趾」這個系統構成。脫掉,系統失效,時間開始流逝;穿上,系統運作,時間停止流逝。後者因為時間不流逝,維持著身邊一個人也沒有的狀態是可以想見的。但前者的時間流逝中,作品中的我仍是「身邊一個人也沒有」。時間流逝和不流逝,展現出來的圖像相同。只是這兩幅圖像並列時,好像報紙上的遊戲「指出這兩張圖哪處不同」一樣,眾人只是指出了「啊,一個有鞋子一個沒鞋子」而已,作品中的大家,無意要就此去進一步探究什麼,或者進一步去介入作品中「我」的生活。於是「我」的「一個人」的狀態就這樣完成了。
 

本作品似乎可以把流傳於西歐至北歐地區的《灰姑娘》故事當作背景襯著:後母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分別用刀切掉了腳趾和腳跟,才得以將腳放入玻璃鞋,與王子在舞會上共度一晚。要注意的是,該故事中也是鞋子內的時間停止,而鞋子外的時間流逝的狀態。「大家都以為我是他們的同類」,宮殿中參加宴會的人們,誰都沒有發覺大女兒和二女兒的異狀。只是這兩人裝作的努力仍屬徒勞,最後被選中的,是由那雙玻璃鞋早就計算好的人。「因為鞋子的緣故,他們說」。

【紅樓詩社〈詩三百〉3月選詩:當我一個人的時候(3)】


當我一個人的時候

◎閻孝和

我抬頭
把天花板
看穿
發現樓上的男士
沒穿褲子
正在放尿
他放尿放個沒完
我就一直看
看他的尿
如何滲過這整幢屋子
滴到我身上
把我澆熄


評審講評:

這個作品宛若一部短篇動畫作品。
而它的內容很快就讓人想起 Paul Driessen 的〈Ei om zeep〉(一顆蛋的死),動畫片中主角敲破一顆蛋要吃,而他敲破的蛋,等同於他自己所住的房子。實在地,我認為這個作品比起有什麼文字陳列在一旁說「這作品是怎樣怎樣」,不如就單看這作品即可。既然單看就會獲得各種東西,另外說什麼有點多餘。
 
不過什麼都不說的話,我這邊好像會有點麻煩的樣子,所以我來分享一個親身經歷,作為對此作品的酬和。有這麼一次,我躺在床上,從天花板內傳來管道中的水流聲,沖馬桶的水流聲。只消一陣就過去了吧,我不以為意地閉上眼,結果那沖馬桶的水聲一直沒有停止,音量不變大也不變小,一路流穿我的耳膜。原本想著大概要失眠了,但耳道完全淹沒後倒也就睡死了

【紅樓詩社〈詩三百〉3月選詩:當我一個人的時候(2)】


當我一個人的時候
寫於左營建業新村(2017.3)

◎青紋

早在春天拎著一紙袋手紙遙遙過台灣海峽 吹進巷口前
我便已經習慣一個人了

一個人的時候
我暗自臆測著
有紅巾數匹
一腳跨過黃河 長靴踢踢躂躂
槍管兒朝華北
乒乒乓乓
越過女兒牆來了
所以我尖聲的喊著
昨晚收音機裡 那響的斗大的標語
(
音量的旋鈕經過潛意識放大)
一灘熱血被磁磚地板嗑蹬的疼
猛地打開
常掩的大門
外面是深水的海
海的那頭是
擱淺的原鄉 動不了 死了
我轉身狂奔


皮質下 那些掌理記憶的腦漿噴飛了出來
濺在窄床上
(
這些都是真的)

夢見
衣櫥裡,
熨挺的軍服 在和出走的記憶空戰
捉拿漢奸的傢伙走了
於是死寂遷了進來
違章寂寞
還在廚房裡養大了一株野梧桐
客廳裡搖搖馬
翻起了灰塵
用少了的那隻腳 狂奔
抽屜裡的破布裹著軍勳
仔細打磨著
偶爾卷舌的鄉音

就剩我了
一個人
一個人又少了一點
在這裡
不在這裡
(
總之遲早會被拆除)

當日日春開
停在竹籬外

我一個人 被安靜擠壓窒息


評審講評:

作者在這首作品中使用的策略,是精心挑選一個物件,這個物件既需要能播放聲音,而且這個具播放聲音功能的物件,能夠提示內在空間較趨封閉,不那麼廣大的地方。作者選擇了收音機,雖然收音機在種種創作的物件使用中,已經有了十分固定,不易翻新的模樣。但同時正因為這種固定,在這裡反而很容易使人透過此物件,進到作者開拓的空間中:房間的主人回憶裡的房間,疊加在作者本人眼見的房間上,而房間的主人也疊加在作者身上。
 
房間的主人之所以一個人,從本作品中可以得知,透過收音機播放的回憶,這主人獨自奔來,「用少了的那隻腳 狂奔」。在巴布亞的民間譚中,作戰失敗,原本一同逃亡的兩人,一人脫逃,一人被捕後砍頭剝肉。逃出的人感到蜥蜴的眼睛,鳥的眼睛都用那被俘的人的眼神看自己。這邊作者也做了很近似的處理:「違章寂寞/還在廚房裡養大了一株野梧桐」。梧桐葉被風吹過的聲音,能夠為季節上鎖,很適合用來表達不能放下的過往記憶:「抽屜裡的破布裹著軍勳/仔細打磨著/偶爾卷舌的鄉音」。
 

最後房間的主人疊加的狀態漸漸消除,回到作者自己的所處之世:「就剩我了/一個人/一個人又少了一點。作者重新審視自己把自己投射到一封閉空間內,並讓房間主人疊加其上的過程,於是認識了自己與被書寫對象之間的隔膜:「當日日春開/停在竹籬外」。本作品雖使用了宛若降神的描述,但實際上仍非降神現場,而是使用各種物件的排列「模擬」了降神的儀式,構思一個想像中的房間的主人的遭遇。這個想像有些地方很生動,有些地方則多少揉入了作者自己的某些猜測。但就算是猜測,也幾乎不妨礙本作品所想傳遞的訊息。

【紅樓詩社〈詩三百〉3月選詩:當我一個人的時候(1)】



當我一個人的時候

◎SIMS

你來了 好久不見
在被湧浪吞沒著礁石
在魚蝦流竄間 總是會突然的出現
也許帶著陽光 也許帶著雨
有時候更帶著狂風

拉張椅子坐下吧?
聞著指尖的氣味 思考著怎麼打破寂靜
可是 
不間斷 沒有邏輯的 兔子
早就在我們之間活潑的打斷
每次都這樣
我以為 默契中的
總是如此

草已經長滿了土地了
繡球花也從雞蛋裡面跑出來
盯著
穿著西裝的先生拿著拐杖走過
我記得他在春秋的時候像水一樣
可是你說他是從美國來的
我靜靜的看著腳邊毛茸茸的傢伙
聽著腳步

總是我注意到的時候
半透明的氣氛已經蓋住了界線
好吧
我們兩個相識一笑
看著一模一樣的倒鉤眼尾
環境跟著幾何往消失點收縮
我看著
陽光 雨水 狂風之中
是印在玻璃上的自己。


評審講評:

這首作品首先給人感覺到的是「韻律」的塑造,諸如「湧浪」和「兔子」。前者往復,後者撲朔,都揭示著他們可以用來呈顯「韻律」。在這樣的韻律中,我們好像在燭光裡對著鏡子,或者按照這個作品塑造的氛圍來說,似乎是在淺灘低頭直面一片躺在沙上的玻璃,而薄浪去來,於是倒影的有無更迭。
  
不過很快地,我們會察覺在此作品中這個韻律的規模。「草已經長滿了土地了/繡球花也從雞蛋裡面跑出來」,這使人很快想到《莊子》:「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的變化段落。這種變化明示歲時演變,而且跨越的段落很廣大:「春秋的時候像水」、「從美國來」。但是作者很快又將巨大的規模,收攏到「腳邊毛茸茸的傢伙」,那個像潮水的往復的傢伙。而在這傢伙的腳步裡面,「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太一生水〉竹簡)。
 
上面講了韻律,接下來再來看一個韻律的單元中發生的事:「半透明的氣氛已經蓋住了界線」到「環境跟著幾何往消失點收縮」。確實給人站在海濱的沙上,水來時腳踝被鹹水覆蓋,水退時腳跟的沙被水抽去那樣的感覺。這個從遠古到現在都一樣的歲時變化裡,我們的面鏡動作:「我們兩個相識一笑/看著一模一樣的倒鉤眼尾」其實是一直重複出現的。只是各次的重複中,「也許帶著陽光 也許帶著雨/有時候更帶著狂風」。


這首作品中的兔子可能是引自路易斯·卡羅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兔子,兔子除了蹦跳的特性外,別忘記原著中「兔子結結實實從背心口袋裡掏出一只懷錶」(張華 譯)。而就算作者無意援引此書內容,兔子的形象仍成功地留下了一個關於時序背景設置的線索。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紅樓詩社〈詩三百〉五月徵稿與示範作品】




1.凡大學以下在學學生皆可投稿,文類為現代詩。
2.本月徵稿題目統一為「騎腳踏車XXX(可以是「去哪裡」或「做什麼」或怎樣皆可。),由說書人楊雨樵擔任審稿人,給予稿件意見並擇優刊登於紅樓詩社部落格,每篇稿費三百元。
3. 稿件請於531日前,上傳至獎金獵人網站報名處,信件標題「投稿詩三百_作者本名」,以pdfdocdocx檔案夾帶稿件。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北市紅樓詩社

示範作品:

〈騎腳踏車過馬路〉

我騎著一輛腳踏車
從馬路的這裡到那裡
對向開來一輛休旅車
從馬路的那裡彎到這裡
我的龍頭保持水平
他的方向盤要往左打我知道
他的車頭有兩個多邊形我知道
他的車暗我不知道
他要走的方程式差一點不知道但
我知道
我的龍頭保持水平他不知道
我的腳踏車沒有牌子他不知道
我的輪圓他知道
我要走的方程式差一點就知道但
他不知道
而安全島上的黑板樹
變葉木也
緣是我和他都不知道
在我差一點不知道他
差一點就知道我的
方程式將會途經
黑板樹黑
變葉木也黑的
安全島旁
因我龍頭保持水平途經
安全島旁
路燈像那休旅車一樣暗我不知道
路燈原本是頂端的前端是多邊形我知道
而我的龍頭保持水平路燈不知道
我的腳踏車沒有牌子路燈不知道
我的輪圓路燈的竿圓柱
我的方程式路燈不清楚
但路燈的頂端變前端的方程式
猶如休旅車從那裡彎到這裡的方程式
使他知道
那邊有好幾個多邊形與
兩個圓形
 
  

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紅樓詩社〈詩三百〉2月選詩:這首作品就是這樣寫成的(2)】

這首作品就是這樣寫成的

◎李寬宏

如此突然
偌大的針扎在我肚子上
不知從什麼時候
刺青遍佈全身
但卻沒有一絲苦痛
取而代之的是溫柔
說也奇怪
有時下雨有時晴
有時匆促有時靜
我也只是一語不發的任由主人雕刻
從他表情似乎知道了些什麼
最後
腳趾被塗上了圓滾滾的記號
於是
這首作品就是這樣寫成的


評審講評:

面對這個作品,我想嘗試把奧維德《變形記》第十卷中,奧菲歐所彈唱的畢格馬利翁的內容做一個參照。在《這首作品就是這樣寫成的》的這首作品中,敘述者自身被由某種意志所操執的工具施以加工。而這意志本身的外觀,是由「有時下雨有時晴/有時匆促有時靜」以及「從他表情似乎知道了些什麼」等部分描摹出來的。而畢格馬利翁這兒則是「看到女子的生性中竟有許多缺陷,感到厭惡,不要妻室,終日獨居。但同時他運用絕技,用一支雪白的象牙,刻出一座雕像。」
 
這時我們可以注意到的是,被加工者的意識,乃是隨著加工的進行逐漸完整的。在本作品中,敘述者意識到時,已然「刺青遍佈全身」,並且感到的是「溫柔」這樣一種模糊的印象。但隨著加工進行,敘述者已經可以注意到加工者的情緒和面容。而在畢格馬利翁那裡,則是在觸覺上的漸進,「只覺得自己的手指似乎陷進那手臂」,過了一段時間,在維納斯的作用下,「手指真的陷進去了」。畢格馬利翁去吻,「(本是雕像的)女子覺得有人吻她,臉就發紅。」
 
其實這篇作品有了這樣的發想後,還可以再繼續雕琢各種細節,將「這首作品」完成。在畢格馬利翁那裡,他給雕像送上許多裝飾品,又在床上鋪以紫色被褥,讓雕像臥在上面(可以想像被褥將因雕像的重量而陷)。可以注意到奧維德讓「陷」這個意象出現在該文本的各種物件上,而達成內在的一致和聯繫。不過在這個作品裡面,我們發現偌大的針不容易和刺青合拍。而不久之後,刺青又變成了雕刻。最後,雕刻又變成了塗抹(腳趾被塗上了圓滾滾的記號)。這些行動(刺青、雕刻、塗抹)之間,不能說沒有相聯繫的地方,但是在這作品裡面,這個聯繫尚待作者進一步構思完成,如此一來,本作品才會進一步如《這首作品就是這樣寫成的》這個題目所言的這樣寫成。

 

【紅樓詩社〈詩三百〉2月選詩:這首作品就是這樣寫成的(1)】

這首作品就是這樣寫成

◎駱玥霖

這天,你聽聞熟悉而回
首,ㄧ隻夜鷺以沈默之姿
作崛起之勢,它
品度時機,在下雨之前
「在下雨之前,世界已落下」

就那濃重的天。那濃重的天

是你所見的第一隻夜鷺,也是
這橋的最後ㄧ隻。那天你
樣態清醒,向滂沱談笑

寫下的卻
成為灰色的模樣


評審講評:
 
在談另一點之前,先來看看夜鷺在這首作品中出現的位置。牠給聽見了,既是沈默,因此不是叫聲給聽見,而可能是羽毛的騷動,可能是在淺水舉足引起的漣漪。這個輕盈備妥它尖銳的喙,準備穿越「濃重的天」將要運來的滂沱雨勢:它的纖細穿越粗厚,它的沈默穿越轟響。它是一則將要被揭示的消息或預示,誠如《伊利亞特》第十章的內容那樣說的:「雅典娜送給他們(奧德修斯與迪奧墨德斯)一個幸運的預兆,就是緊靠他們路旁右首的蒼鷺。在那漆黑的夜,他們看不見那隻鳥兒。」雅典娜「目光炯炯」(γλαυκῶπις),深具洞悉能力,知道後面任務的結果,此恰可作為作者「那天你/樣態清醒/向滂沱談笑」的比擬。
 
然後回來看另一點:藏頭(acrostic)。作者在指派字詞的時候,盡可能地使橫向的句子自然,以便藏匿(κρύπτω)這個頭一字組成的題目的自指:這首作品「就是這樣寫成。我不能確定那個引號的位置是否為作者有意指揮的結果,若果如此,則「在下雨之前,世界已落下」和「就是這樣寫成」兩句,便成為同一個節點伸出的兩則飭或諭,猶如同樣使用藏頭的大衛詩篇第25章那樣指示的事:每一個字都揭示一個預兆,但是最後成就的,「卻/成為灰色的模樣」。它不顯著的,不輕易可解,攜帶著這種神秘的最後一個載具,被唯一的一個人辨識。
 

作者選擇的鷺與牠出現的位置,及其在本作品中被觀看的方式,直到整個作品在藏頭的安排上,都有其巧思。這些效果可能不是一開始就完全由作者想定的,但就像作品中說的那般,灰色的寫出來,恰好給誰很清晰地看見了。

紅樓詩社第九屆【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徵件辦法

  紅樓詩社第九屆【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徵件辦法 一、         贊助對象: 擬於台灣出版之個人原創文學作品,文稿已全數完成並尚未出版成冊者,均可提案申請 ( 每人限投稿一件作品 ) 。   二、         贊助金額: 1 名,新台幣十萬元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