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廳梭】詩人講座——孫維民 20180623 1600-1800 孫維民老師在講座當天,為我們準備了十三頁的講義,並且深入淺出地與聽眾談到了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發展與各自形貌,同時為我們帶來台灣島內外的多首詩作,包括老師自己的作品,並且分別用兩個主義的概念,進行思考詮釋。艱澀的理論文字,在老師的帶領下,顯得溫和有趣,令人回味無窮,並想進一步獲得更深的理解。讓我們一同一探究竟! 孫維民老師在講座開始時,提到自己的求學經歷,並藉此切入討論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在台灣的發展。他在大學、碩士班時,大家學的多是現代主義,但過了十五年後念博士班,發現整個學院都在處理後現代的議題與創作,這或許與解嚴相關。許多後現代書籍、理論,在戒嚴時期不被允許。這牽涉到後現代主張解構、去中心、反二元對立等概念,而戒嚴時標榜著服從領導、鞏固中心、強調國共對立,必須反攻大陸等,使後現代理論因為當時的台灣政治結構,不被允許。 後來因為解嚴與網路盛行,使得後現代主義大量進入台灣,後現代主義思潮也逐漸成為學院重心。孫維民老師提到,儘管台灣許多領域的人們聽過後現代主義,但其理論根源有時較不為人所知,因此透過本次講座,以現代詩解讀來觀察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二者。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有些人以二十世紀中葉為界線,也有人以二次世界大戰劃分。但這樣的分類方式難免過於粗糙,孫維民老師在講座中強調,這兩種主義實際上是互相滲透、影響的。 現代主義相信整體性、統一性,也相信作者必然想傳達某種信念(作品主題),當代仍有這樣的作品,也有人抱持著這樣的信念,例如某些考題會問考生作品的主題,這樣的問法便較偏向現代主義。老師引用了重要的新批評學者克林斯.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的句子:「That the primary concern of criticism is with the problem of unity — the kind of whole which the literary work forms or fails to form,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various parts to each other in building up this whole.」,強調文本的unity(統一)、whole(整體),認為批評的重點在於統攝全體,找到文本內的各部分彼此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