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2025年紅樓詩社第十屆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決審會議紀錄(上半場)

 

社團法人臺北市紅樓詩社

2025 年第十屆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決審會議紀錄 

 

會議時間: 2025.09.13 (六)下午

評審名單:盛浩偉、郝譽翔、楊佳嫻、楊智傑、蔡欣純

主持人:郭哲佑 (理事長)

紀錄:劉千惠 (總幹事)

 

入圍作品:

編號

作品名

文學

作者

13

《骨肉皮》

詩集

侯瀚

19

《哥布林洞穴》

詩集

林先生

21

《半油半水》

詩集

黃毛

23

《沼與雀》

短篇小說集

張郎

25

《學生時代》

短篇小說集

張簡士湋

31

《雨水下水道裡抬頭時的面孔》

散文集

陳泓名

 

郭哲佑:各位評審老師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也是紅樓詩社的現任理事長郭哲佑。因為前任理事長林子弘先生出了車禍還在休養當中,今年我其實是臨時來接任的。在此非常感謝各位來參加出版贊助計畫的評審,我們的評審工作非常辛苦,但因為經費的關係,評審費其實沒有很多,所以真的非常感謝大家願意參與。

目前紅樓詩社的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已經到第十屆,這也應該就會是最後一屆,明年以後可能就沒有這個計畫了。在這最後一屆,非常榮幸能夠請到這麼厲害的評審陣容。等一下的流程預計是請每位老師先輪流點評入圍的六本書,在點評的過程中,老師們可以說說自己心裡傾向哪一本書,或是對這六本書具體的排名等等,但是這段時間裡面還沒有要對這些書做實際的評分。等每位老師點評完,大家聽了彼此不同的意見之後,我們會中場休息十分鐘,而接下來的綜合討論,才會正式的請老師以六分到一分的形式為這六本作品評分,最後會再總結出最高分的作品。

在這裡也說明一下,因為我們是出版贊助計畫,所以從歷年討論的過程中會發現,評審們可能會猶豫到底要把贊助給「最好的」或是「最需要贊助」的作品,歷年都有這樣的討論。但其實我們都持開放性態度,每個評審有各自的考量,最後只是看大家的交集在哪裡。

那接下來就請各位評審輪流來點評,每個人十五分鐘。那根據我們過往的傳統,就是請最後到的評審先來發言,再輪流至最先到的評審。

 

郝譽翔:我其實蠻高興能夠有這個機會參與評審,因為我覺得紅樓詩社這些年很不容易,能夠持續經營下來本身就不容易了,還願意做「出版贊助計畫」這個鐵定不賺錢又吃力不好的事情。尤其過程當中看到很多年輕的創作者的作品,這是很難得的經驗,因為在一般的場合裡面不太容易讀到這些年輕創作者的作品,這次有機會看到,我真的覺得眼睛一亮!沒想到臺灣現在年輕創作者,尤其是詩人,這麼有創意!比我想像中好非常多。

可能因為我平常在學校教小說,當評審一般我是評小說跟散文為主,接觸新詩是比較少的。我必須要說,可能因為我真的接觸太少,導致我以前有錯誤的一個印象,以為現在的臺灣的新詩可能是比較甜美的,但這次的評審真是讓我大大的改觀。年輕創作者的大膽跟創新其實絕對不亞於過往的前輩(像商禽)或者我們那一代的詩人,所以我覺得是很開心的一次評審經驗。但也因為這次大部分是詩集,所以其實今天我沒有特別堅持什麼,應該是要多聽在座的詩人,像楊佳嫻等人的意見為主。

楊佳嫻:小說部分沒有要特別堅持的嗎?

郝譽翔:因為小說比較少,對,所以我就沒有特別堅持。等等我會說一下為什麼沒有特別堅持小說,不是因為他們寫的不好,接下來現在就是逐本講了。其實這次的詩集我覺得都很有意思,但是對我來講,我自己不研究新詩,不敢說太多。我覺得每一本詩集都很有個性也很有創意。

像《骨肉皮》這本的創作概念非常有趣,比如說光的消逝、黑暗的形狀等等,從這些概念裡面去切入。我覺得這次參與的每個創作者,都非常有意識的在探索某種新的形式乃至於某種概念,不只是我想寫一首詩就寫一首詩而已,我覺得這是很棒的。因此我很喜歡《骨肉皮》這樣子的探索,探索情感、身體等等;但是就詩句來講,好像精煉度比較不夠。所以我覺得這本書籍概念非常棒,但是在詩句的精煉度、文字的精密度上,讀起來會稍微有一點扣分,但這個真的要尊重其他詩人的看法。

再來是《哥布林洞穴》,我非常喜歡這本詩集,它的概念也非常好,就是生態詩集,從哥布林,奇幻的綠色醜陋生物這個東西開始。他在分享會上講的也很好,真的是非常迷人,從《哥布林洞穴》意象出發,然後去完成這本詩集,所以我覺得它的完整度跟完成度也是相當高的。可是同樣的,我覺得它的詩句稍微簡單了一點點,好像沒有辦法撐起他所要表達的東西。它開頭很漂亮,可是後面的詩句讓我覺得有點失落感。假如他可以真的在生態或者是精靈、奇幻這個部分再更揮灑的話,我覺得這絕對是一本非常精彩的詩集。

再下來,我沒有照著給分高低順序,反正就順著六本講。接下來是《沼與雀》這本小說集,作者當然非常有才氣,因為他已經得了很多文學獎。他從土地、鹽分地帶出發,可是又用台語、又結合奇幻的元素,我想可以說它是一部新鄉土吧,或者是比新鄉土又更進一步,我不知道怎麼形容,可能是年輕一代的本土地誌書寫。可是它不只是土地,它裡面充滿了想像力,這部分當然是非常的精彩跟成功的。我很喜歡他的書名《沼與雀》,光這個書名就讓人充滿了聯想,也很符合整個小說的特質。但是我不會那麼支持這一篇,原因可能就也是剛剛(主持人)談到的,這個獎到底是要支持一個最優秀的作品,還是需要被贊助的一個作品。因為他這麼優秀,所以他可能很有機會在別的出版社出版,那我們是不是要用這麼珍貴的機會去贊助他,這個部分我就會有一點考量。因為相對來講,詩集是比較難出版的,所以在我斟酌之下,可能就不會那麼優先支持這一本,我覺得他要尋求在外面出版社出版的可能性應該是非常高的,因為他已經幾乎每一篇都得過文學獎。再來就是,它是很精彩沒有錯,可是也沒有精彩到一定可以打敗其他的作品。所以我覺得這絕對是一本很好的小說集,但可能就這個贊助計畫資源這麼可貴,又已經是最後一屆,所以要不要支持它,我就會有一點保留。

再來是《半油半水》,這本其實是我自己最喜歡的作品。我很喜歡她用「半油半水」這個意象,它到底要講什麼?它是要講家鄉、那種邊境感和離散,然後用詩去攪拌它,我覺得非常好、非常有創意,這個出發點是很好的。再來是她的詩我覺得非常迷人,主觀的蠻喜歡她的書,所以我會支持這一本。

接下來是《學生時代》這本短篇小說集,作者在分享會上其實講蠻多他的出發點,我覺得也是非常的吸引人。學生時代真的是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尤其在寫臺灣的教育制度和環境,可能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沒那麼有感,可是在我那一代,還是處在很龐大的聯考壓力之下,我其實還蠻有共鳴的。所以它的切入點很好,可是就小說的精密度來講,我覺得有一點散,有點介於散文和小說之間,所以就有一點可惜。

最後是陳泓名的散文集,我一直很喜歡他的散文,他從一個下水道的角度去書寫,非常有特色,而且他文筆也很好非常有實力。可是就跟剛剛說的一樣,我們有沒有必要在這個計畫裡面去支持他?他寫的很好絕對是沒有問題,可是我想他應該很容易有機會在別的出版社出版。這樣說好像對他有點不公平,但他這本散文集雖然是很好沒錯,但跟以前並沒有很大的不同或者是突破,如果他本散文集寫的很搞怪、很實驗性、很特殊的話,或許我就會很大力支持。

我衷心覺得,他這本書在九歌,甚至印刻、聯合文學都應該相當容易被接受,因為他也是一個已經被肯定的作家了。那我覺得以紅樓詩社來講,紅樓詩社的這個位置好像也是一個比較實驗性的青年社團,那在資源有限的狀況底下,我就會想說機會或許還是可以留給一些年輕的創作者。

 

哲佑:好的,謝謝郝譽翔老師的點評,那我們接下來就請楊佳嫻老師為我們講評。

 

楊佳嫻:我覺得學姊的反應很有趣。有一次黃宗潔老師去考一個北藝大現代詩的畢業計畫,我跟她一起擔任口試委員,她也是開頭會一直說:哎那個我不寫詩,然後平常也沒有研究詩,我覺得我在這邊講話好像有一點什麼之類。可是她就說呢,她產生這種感覺之後她立刻自我反省,為什麼只有評詩她才會產生這種感覺,她也不寫小說啊,可是如果去當小說評審,她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

郝譽翔:是,詩像是一個密碼。

楊佳嫻:大家不知道自己的解碼方法是不是對的。

郝譽翔:對,詩社就是一個秘密社團(大家笑),我們就是門外漢,我們就只是在那邊偷窺,不知道你們在搞什麼(笑)。可是小說就是大眾的,對不對?好像大家都看得懂。所以在詩方面真的會特別心虛(大家笑)。覺得有詩人有「詩人的桂冠」。

楊佳嫻:哈哈哈,好,然後接下來換我說。《沼與雀》水準整齊但是沒有太讓人驚訝的東西,而且各篇之間的題材與寫法差異太大,讀起來像是幾本不同的書的拼湊。可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讀小說時它沒有非常打動我,可是當天在聽作者報告的時候,是打動我的,因為他的報告讓我感覺他非常愛他的鄉土,是真心的愛那個地方,而不是說我現在很委屈啊,都在鄉村教書,我以後要去大城市。他沒有,他就是愛那個地方,所以其實聽過他講了之後,我再回去看他小說的,感受會稍微比較不同。可是我覺得仍然有一個問題,就是他的整本小說集裡面的調性差距非常的大。有一些小細節其實處理的蠻不錯。確實像學姊講的,他其實是有相當程度的寫作能力,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好像沒有很揮灑開,我覺得他的故事好像常常被什麼東西侷限在一個比較小的境地裡面。然後那天他報告時雖然有對鄉土的熱愛,但是因為一直自稱小弟,讓我感到……(大家笑)有點可愛,我已經好久沒有聽到人家自稱小弟。不過我記得他還很年輕,還很有發展空間。

陳泓名是一個相反的類型,就是我讀那本書的時候非常喜歡;因為我們沒有當過公務員的人,都會以為公務員很無聊,在那種最平凡最無聊的日子裡面,公務員有辦法寫出文學嗎?公務生涯竟然可以是文學的嗎?可是他竟然可以寫得這麼有意思,我覺得是非常好看的散文。但我覺得陳泓名那天的報告反而削弱了他的作品,他的報告沒有令我感受到作品能夠呈現的那種深度,,當然這感覺是很主觀的,可能因為閱讀作品時評價很高的關係。 但是 我同意郝譽翔老師所說的,陳泓名的出版機會可能是比較多的。把公務員的一些經驗寫成散文的不只有他,楊莉敏也寫過一些,寫得非常好,我非常喜歡。但他們調性不同,除了風格不同,可能也跟性別經驗的差異有關聯。

然後《學生時代》有很多段落抽出來看都是一流的散文,但是整本當小說看讓我有點困惑;一開始讀完覺得是散文集,後來看他自己(報名文類)說是小說集。我覺得他的總體感沒有很強,但是文字能力非常好,很會寫細節、氛圍。

綜合以上,我確實也覺得這次的投稿作品當中,詩的總體表現比較強。《半油半水》很容易想起王和平的作品。王和平是一個住在臺灣的年輕香港詩人,是個酷妹。她們的句法跟氣味有部分頗為類似,但是並不完全一樣。那天聽完作者的報告,感覺她寫作是很本能性的,不見得是說我先讀了很多別人作品我才寫,而是我就是想寫這個東西,我就這樣寫。所以我在想這兩位都是香港女同志詩人的氣味有點共通,是不是城市文化帶給她們的影響其實很大,比較直接、比較自我?

我也喜歡《半油半水》這個意象,她當天的報告我覺得非常吸引人,坦率可愛。她這個詩集跟王和平詩集一樣,裡面會有很厲害的、渾然天成的東西,但是也會有明顯的、寫得不太理想的東西,差距我覺得有一點大。但是厲害的詩是非常厲害的。

《骨肉皮》的作者在分享會那天說自己的認同是無性戀,可它裡面其實還是寫了很多跟身體感受有關的東西,我在讀《骨肉皮》的時候會覺得裏頭有多一點超乎我意料的東西,雖然我覺得他有很多句子弄得非常長,是不是有必要這麼長,可以再討論,但我覺得他完成度很高了。但這個書名也許可以再想一下,很容易想到顏艾琳的《骨皮肉》(大家紛紛認同),而顏艾琳的《骨皮肉》是詩壇名著,書名太重疊對於新人不是好事。而且裡面也許有一些東西可能有前人的影子,比如說會用胡淑雯的意象《太陽的血是黑的》之類,但我覺得就是小地方而已,大部分東西我覺得原創性還是蠻高的,就是一本很感官、很身體的詩集,因此搭配他的自我定位、自我認同是無性戀,裏頭有點張力,我認為還蠻有趣的。當然,我會這樣想,也可能是我對無性戀認識還不夠深入,或者我太用這個自我標籤去讀詩了。

那《哥布林洞穴》有點……,因為這是我的學生扈嘉仁寫的。(大家很意外)我非常意外,我完全沒有認出是扈嘉仁和他的第一本詩集差距很大,讓人非常驚訝。當然顯示出他有徹底變化的能力。

郭哲佑:因為報名時沒有用他的名字(用的是筆名林先生)。

楊佳嫻:對,他很有趣,因為他不知道我是評審,我不知道他有投稿。所以他跟我吃飯的時候說他有入圍。我說:「(大寫的)蛤?(大家笑) 入圍?誰啊?哪一本?」他就跟我講是這一本,我太驚訝了。然後他就說,他的幻想是他如果出版這一本詩集,他也不要用他本名,他要另外取一個名字,他想要每一本詩集換一個筆名。我說:「先不要吧(大家笑),真的不是一個正確的展開寫作道路的決定。」

劉千惠:我昨天要放分享會影片到詩社頻道的時候,有問他可不可以放上本名,因為後續出版社或其實有人來問「林先生」到底是誰。所以其實如果放他本名,或許對他在出版上的機會反而會比較高一點,是有幫助的。他後來也是有同意,所以影片上就有加註他的本名簡介。

郝譽翔:他是不是有得過別的獎?

楊佳嫻:他有得楊牧詩獎,他已經出過第一本詩集,在時報出版的。所以這風格差距太大了,沒有想過他會寫這樣子的詩。

郝譽翔:跟他平常不一樣?

楊佳嫻:對,跟他平常的詩不一樣,但是自從我知道這本是他寫得之後,我覺得跟人蠻搭的。(大家笑)

因為雖然有些人會用筆名,或像陳泓名等於是沒有遮蓋他是誰嘛,所以其實我覺得很難只單純從內容考量,其實都會考量到整體觀感,比如他分享會怎麼報告,或者是你對那個人的認識。那我覺得這本書很有趣,我記得這一本是智傑救回來的對不對?

楊智傑:對。

楊佳嫻:那時候你說你很喜歡這個點子。我當然也覺得他點子很有趣,可是我覺得單獨看每一首就會很弱。它必須置於一個大的框架底下來看,是一個概念先行的詩集,有點搞怪,比如說〈哥布林權益促進會〉,在這之前,李雲顥的詩我覺得有這種風格。李雲顥的詩集裡面,比方說寫男同性戀的人肉市場,大家都會很羡慕天菜,他就會說自己是剩菜或廚餘之類的,用一種自我調侃的方式來寫這種在求偶市場上面不是很佔優勢的,但是又常常陷入強烈焦慮的人。我覺得《哥布林洞穴》這一本詩集裡面也寫出那種求偶生態。

它單獨看的時候會覺得有一種(大寫的)「蛤?」的感覺(大家笑),但整本看蠻有趣的……。所以我覺得是一個難以定位的詩集。

我其實也有一點難想像,如果要出成一本正式出版的書的時候它會長怎樣?它不能是現在這樣吧?

劉千惠:排版和設計不在評分標準內。

楊佳嫻:對,可是會受它干擾,其實會受到影響……。

所以我心裡面可能會比較是在《半油半水》跟《骨肉皮》這兩本書籍當中猶豫。其實我覺得《雨水下水道裡抬頭時的面孔》寫得還不錯,但它出版機會確實會比較多。我的意見大概是這樣。

 

郭哲佑:謝謝楊佳嫻老師。那接下來依照我們剛剛進來的順序,請蔡欣純老師發言。

 

蔡欣純:從紅樓詩社開始徵件,我就有在關注補助計畫。因為我是一個很喜歡看評審紀錄的人,所以網路上公開的決審紀錄我全部都讀過了,主要是個人很愛看評審說過哪些話。大部分不約而同都會討論到「怎樣的作品應該被補助?是作品好還是較難出版的?」,也會提到「分享會與作品的反差」這樣有趣的比賽設計。這次實際經驗我的感想是,分享會很像是在見網友,有那種驚喜感,也可以更深刻地與作者連結,增添雙方對話的可能性。

先說明我的一下評選標準。初審的時候我是根據作品的完整度( 70% )、我有多想見到作者本人( 30% )來評分。因為當一次讀這麼多稿件的時候其實很難選,很多都想馬上撈起來,像是《哥布林洞穴》在讀第一次的時候就被我撈起來了,因為我真的很想知道作者是不是真的哥布林(笑),我純粹很好奇他長相。有的作者會在作品寫上自己得過哪些文學獎,或者是在作品裡半揭露自己的身分,我自己是不太喜歡。因為我覺得文學獎還是要蒙眼試吃比較公平,所以我都沒有特別去查詢作者是誰,也儘量不要根據這些好惡來給分數。

參加分享會之後,這個階段的評審標準會變成:雖然已經看過作者本人也聽過作者自述,不可避免會被影響,但還是會儘量用作品完成度來評分。主要是研究所的時候讀過一點點布爾迪厄,我覺得可能我們在聽這些作者的時候,也是在篩選哪些人是圈內人。當然還是不可避免會影響,但我也深信只要作品夠好的話,作者不用說話,作品自己就會說話。

首先想要先幫我的第一名《半油半水》拉票,不論是在哪個評審階段,我都給出最高分。可能因為我自己很喜歡做甜點,所以知道油水分離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所以首先詩集的名稱就優先把我眼球抓住。當然它跟製作甜點無關,卻以詩展現出某種不斷往前流動,大多時候又不太舒服的質地。在讀的時候我也是想到王和平……我很喜歡黃毛的詩作,當中有很生動的畫面,用字簡潔精確且有種渾然天成的韻律感,還蠻吸引我的。整本詩集的編排跟完整性也很高,希望它可以出版並看到完成體。分享會時黃毛提到未來的寫作計畫,我也很期待,但未必要以「非虛構寫作」框住想寫的題材,她只要去寫就好。感覺她是憑本能去書寫的那種作者,應該珍惜這樣的特質。

蔡欣純:我的第二名糾結的是《哥布林洞穴》,因為我有蠻嚴重的臉盲症,不太擅長分辨男生的臉,他好像也沒什麼特徵。

盛浩偉:(笑)這樣算是符合哥布林嗎?

蔡欣純:浩偉在分享會上的提問我覺得很棒,我覺得怎麼可以問這麼好。

盛浩偉:我就問他的自我認同是不是哥布林。所以佳嫻妳覺得是嗎?以你是他指導老師,對他本人的感覺。

楊佳嫻:不會啊,他不錯啊,你什麼意思?(大家笑)(盛浩偉:因為我不這樣覺得!)

蔡欣純:像分享會的時候,雖然很多人都知道作者是誰了,我還是認不出來,私訊敲大千(劉千惠)才知道原來是扈嘉仁。我臉盲到這種程度。但我很喜歡他的參賽行為,從頭到尾都保密到家,甚至連分享會都自稱林先生,可以感到他想與自己切割的決心。

我主要是很喜歡這本詩集對於人己關係的辯證,雖然他每首詩獨立讀起來都不是那麼好,但是整本詩集讀起來不會給我一種耽溺在原地的感覺,他會往前走,努力走出自己的宇宙。這次很多詩集都會給我一直困在原地的感覺,這本比較不會這樣。我覺得它蠻適合用繪本的方式去出版,可能還滿需要製作費,所以才會來投紅樓的贊助計畫?因為他分享會上好像有說想找繪師,所以我才會蠻掙扎。

其實不論是《半油半水》或《哥布林洞穴》我都蠻希望可以看到出版。先前劉梓潔老師(第五屆評審)說過,她覺得紅樓的獎很像創作者的第一桶金。我覺得她講的很精準,所以在拉鋸之後我還是可能想把心中最高分給黃毛,不然這兩本還滿不分軒輊。

接下來的點評就跟順序比較沒有關係,接下來這四本作品,,有些沒有在我的初審名單內。當然他們各自有擅長的部分,就主觀上不是很打動我。

首先是《骨肉皮》,我覺得它讀起來是一本還蠻痛苦的情詩,蠻多詩句都讓我覺得有一種拼裝感。某些句子經營得有點太長太用力,風格某些地方讀起來也有些不一致。整體來說,我有點抓不到他想要往哪裡走。

他不要做創作者自述的話可能會好一點。我聽他自述其實蠻困惑的,因為我覺得他不太需要把「無性戀」、「心盲症」跟詩集綁在一起。雖然他好像分享很多困境,但那些困境好像……

盛浩偉:不太明顯。

蔡欣純:對對對,他似乎想把那個困境跟某種公共性連在一起,我覺得與作品的連接還蠻薄弱的。我也是第一次聽到心盲症這個詞,不過在閱讀作品的時候,我感覺不到它對生活的影響?所以我自己沒有很喜歡。

再來是《學生時代》,我很喜歡有點復古的敘述風格,像是說書人的敘述方式,但其實會更鼓勵他寫成散文集,因為他很多細節描述都很好。我也想回應作者,我不覺得學生時期的記憶是沒人關心的題材,尤其他寫的很精彩。沒有選這本作品的原因,主要是覺得篇幅太過單薄,主軸似乎也可以更加聚攏。雖然不是那麼支持,但會鼓勵他,希望他可以繼續寫下去。

再來是《沼與雀》這本短篇小說集,前面幾篇還滿吸引我,但後半段的小說我覺得還蠻跳 tone ,就是確實跟佳嫻老師講的一樣,它會有一種好像被侷限住、不知道被什麼捆綁的感覺。後半段有科幻感、輕小說的質地,放置在這本小說中,還滿突兀的。再來其實我反而不是很喜歡他的自述,因為他好像一直想往自己身上貼新鄉土的標籤,但我覺得任何標籤對作品而言都很多餘。可以感覺到他很愛台南縣區,台南縣區可以寫的東西應該很多,不需要用科幻來湊。我覺得他寫出來的作品,跟都市人寫台南沒有差到太多。沒有把浸泡在當地的氛圍寫進去,反而有種當成小說賣點的感覺,我比較沒有被說服。小說需要生活經驗與時間磨練,作者是兩千年出生的、還很年輕,我覺得他只要專注寫小說,一定可以找出只有他能寫出來的東西

最後是《雨水下水道裡抬頭時的面孔》,其實看到書名的時候就知道是陳泓名寫的,畢竟少有與下水道相關的題材。但我讀的感覺是很 raw ,他交出這本是生到不行的那種草稿。不那麼喜歡,有點像是公務員趁午休寫的臉書廢文,還蠻適合發表在「靠北公務員」( FB 社團)或是個人粉絲專頁中。

楊佳嫻:他整本確實有一種廢廢的感覺,沒錯,對。(大家笑)

蔡欣純:我其實很糾結到底要講到什麼程度,但我覺得依照陳泓名的個性,應該會想聽到真實的意見。他來投稿應該也是想聽聽大家的看法吧,感覺不太需要來投出版補助啊……總之,泓名是喜歡文學,也熱愛討論,可以真誠對話的人。如果讀到這裡感覺有點受傷的話,可以來找我吃飯討論一下(笑)。我覺得這本書有點缺乏某種,會想要重複讀的文學感吧,坦白講。

楊佳嫻:嗯,我覺得這個是讀一次很有樂趣,但似乎不需要讀第二次……。

蔡欣純:就不會想要再拿起來。對。

然後想要回應一下泓名在分享會的時候說,他很苦惱前兩本小說沒有起到溝通作用,我聽了其實還蠻困惑,就很想問他:「原來陳泓名你有想要溝通嗎?」(大家笑)

我都有讀嘛,但我自己覺得他沒有想要溝通啊!因為他算是挑了一個大眾會很感興趣的主題,但他在寫的時候,尤其是第一本《湖骨》用了大量比喻跟漂亮的詞藻,我認為他在思考什麼東西是文學性,追尋何謂文學性的意圖遠大於溝通欲望。

但其實我想要鼓勵泓名,他的作品並不是沒有人讀。因為現在工作的關係,我有在經營 Discord 群,有加入一個都是工程師的群組。他們是一群很愛讀書、甚至有在寫詩的工程師,文學濃度與品味都很好。其中有個 channel 會分享最近推薦哪些書大家可以買,他推的其中一本就是陳泓名的第二本小說集(《水中家庭》)。所以我覺得其實泓名的題材是會吸到蠻多人,大家可能會買,但是讀完之後的感覺是什麼?我覺得泓名或許可以想一下:他的小說想要溝通什麼?想要把這些人帶去哪裡?

所以我可能比較黑粉哪,我讀完覺得:這本散文集或許是泓名想要溝通所做的嘗試嗎?所以讀起來很像臉書廢文。我覺得嘗試不同路線很棒,但是意在溝通的話可能沒有成功。不確定泓名會不會想像自己的讀者輪廓?切莫把讀者想得太簡單,他們是喜歡讀書、品味優良的理工男,恐怕不容易被這本書滿足。總之讀起來的感覺,泓名好像很想要溝通,但又想用小說的技法去把那些過於簡單的行文風格拉回一點文學感,反倒有種扭扭捏捏遮遮掩掩的感覺,但這個可能也是他個人的風格吧。

大致是一些給創作者的回饋跟讀後感。希望泓名讀完不要太在意,可以找我吃飯(笑)。最後就是,可以參加評審很開心也很榮幸,也見到很多自己心目中最愛的作家。這也是很有趣的閱讀經驗,希望大家可以支援黃毛的作品,感謝。

 

哲佑:那接下來就是請楊智傑老師。

 

楊智傑:因為我自己參加的是第三屆(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七年前了。我覺得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我印象當中,當時候評審並不全都是線上的寫作者,記得有編輯、書店店長、作家,甚至還有一般讀者、學生。今年其實很不一樣,因為今年評審都是創作者,所以感覺今年這一輪評選下來跟上次大家關注的東西會有一點差別,所以我也想試看看從其他的角度來做一些補充。

以總評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有兩個軸線。橫軸的最右邊是書的完成度,像剛才提到的陳泓名作品完成度就很高,最左邊這端我在意的是語言的創新度,某種程度也是作者的潛力。那縱軸這邊我會考慮到,因為是出版嘛,所以除了第一次初讀的好看之外,我也會考慮到有沒有動機讓我再去讀第二第三次,或者我真的讀第二第三次的時候有沒有再多獲得一些東西。這六本大概就會落在這兩條不同的軸線上頭。

再來講一下各本的狀態。第一個先講詩集《哥布林洞穴》吧,這本的確是我在初選的時候力推的一本,我覺得它有很強烈的文體意識,也有很強的文字設計感,讀起來打擊感是很強的。議題性也很精確,但我覺得這會不會也是一個問題,就是可能他的議題太精確了,讓大部分的作品都聚焦或服務在一個議題上面。這對詩這種文體來講,有點缺乏某個對立的要素或是一個自我否定的要素去把它推的更遠,讓我覺得我雖然讀了好多首,但他們的確就像一個圓周上面的點去指向圓心這樣子,讓這本詩集沒有一個可以讓你的感官或意義開拓開來的感覺。其實作者自己也說,他想要處理的東西很明確是欲望跟欲望在網路時代伴隨而來的扮演跟觀看,佳嫻老師也說這個是概念先行的作品,單首比較弱。我覺得這種強烈而且單一概念形象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當他語言的傳達任務完成了之後,讀者會不會願意讀第二次或第三次,尤其又是這麼薄的一本書籍,這可能是作者要思考的。所以雖然我初選的時候力薦,可是讀了第二第三次之後,我雖然還是覺得這是一本蠻有趣的詩集,但在耐讀性這點上可能需要再看大家討論的想法。

然後我就倒著講回來,《學生時代》這一本小說我也覺得故事很有趣,他的經驗好像也有一定的普遍性,捕捉很多發生在我們學生時代的事情。但可能是小說的技巧或說話方式吧,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小說感比較不足,比較沒有小說技巧上面的設計感。也許精確的技術我說不出是什麼。雖然作者在書籍大綱說想用各種技巧來書寫這本書,但是可能這些技巧沒有對我產生效果,所以可能我就不會給它太前面的名次。

再來是侯瀚的詩集《骨肉皮》,我覺得他的生命經驗真的是非常特殊,包括他講的感官的限制、心盲症等等,但我覺得他的關注跟經驗落實在文字上有點落差。不是說好壞的落差,而是說詩的寫法不會讓你覺得非要搭配這個主題或個人經驗不可,他好像拿了一個不見得那麼適合他經驗形式的「詩」這種文體來描述。比如說,我覺得他的詩敘述其實是比較規矩、比較現實的,所以當他想去破壞那個結構,但語言好像又沒有那麼出格的力度可以去破壞那個結構,這點就跟他那種比較流動或捉摸不定的情感認同的狀態沒有很相稱。好像他的內部狀態很流動,可是他使用的是比較老式的機器的感覺。如果要給作者一些想法或建議的話,我覺得他不用執著在單一的文類,因為他也有創作其他文類,也許使用比較綜合的方式來呈現所想要表達的東西,可能比單純用詩的效果來得更好。

然後是陳泓名的《雨水下水道裡抬頭時的面孔》,這本是我一開始就給蠻高分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中華民國公務機關裡頭的一個面向,有種奇幻的感覺。我記得之前讀過,卡夫卡當過保險公司的業務員,也有寫一些保險機制,我覺得泓名好像有點想要做類似的事情。當然他在我剛才一開始提到的軸線裡面是完成度最高、也是最成熟的書寫。我覺得他調動社群語言這一點,也回應一下剛剛欣純講的「很廢」這點,他能夠廢的很怪這件事情對我來講是有效果的。他在分享會也講說他有把其中幾篇文學獎得獎作品改掉,我猜可能是把它某些文學性或者比較雕琢的地方弱化成他現在這個版本。我覺得這對讀者而言是蠻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放棄單篇的突出,去強調整體的這個感覺。那當然他怎麼讓他的語言能這麼廢,我覺得可能某部分面也是一個技術吧。當然這本散文我覺得算是所有作品裡面完成度很高的,那姑且不特別去討論出版機會的問題,我覺得這本還是相當不錯。

倒數第二個想談的是黃毛這本詩集《半油半水》,我承認這是我初審的時候漏看的一本很好的詩集。對我來說它雖然主題比較分散,有寫母親、她的戀人、一些離散跟家鄉的主題,有一些短詩甚至我覺得是沒有主題的,而是一個瞬間的語言遊戲或是感官紀錄,我覺得它相比起《哥布林洞穴》,主題更分散但是語言形式也比較多變。從分享會上聽起來,她是一個很直覺的寫作者,但是有些地方我真的覺得設計的很讚,比如說〈拉人〉這一首詩,她說「 她撐起的傘霉黃 找不到拉鍊的肉 她磨破腳跟 提醒拉著她的人 她快了, 最後一行是「 她快了, 」,我們現在常見的各類文學獎比賽或者是一般的詩集裡面很少敢這樣子寫。就最後一行「 她快了, 」她快了什麼?她快要什麼了?還是說她變快了?

楊佳嫻:我覺得現在文學獎或是比賽裡,大家比較不敢寫看上去不完整的東西。

楊智傑:對對對。就是說這裡面有一個意義的曖昧可是又不完全是破碎,因為這個「了」跟前面的「跟」和「人」的讀音上其實有一個諧韻在。所以這種小設計會讓它的語言刺刺的,給人一個不安的懸念。我覺得在詩裡面,尤其如果想要帶給讀者一個新的語言環境或者素材,這種非正統的語言質地是很珍貴的,比起最上位的概念是什麼,我覺得這點當然對我來說更是珍貴。

我在分享會也有問她修改的問題,她說真的是都沒有修改。我覺得有些詩的確看起來是太輕易的出手了一些。那我的建議是無論怎樣的靈光湧現,在到讀者手中之前可以稍微檢視或修改確認一下,就算你確認是不要修改,也建議要進行一下這個流程,也許會讓整個詩集在她的靈光之上,又可以多一些什麼東西。

最後是《沼與雀》,這一本在小說裡面我也蠻喜歡的,有鄉土有魔幻,我自己私心也很喜歡他的鹽分地帶寫作背景。但我覺得好像有些地方有點太用力,小說的敘述者太急著要去召喚讀者的情緒,沒有顧到小說的形式或節奏本身。所以可能比較需要再細修或調整,有些地方我也覺得有點不必要的冗長。可是我很鼓勵他可以繼續把這個時空擴大,我讀的時候是很享受的。

以上大概是我的一個想法。

 

哲佑:謝謝智傑的分享,那最後我們就請盛浩偉老師來幫我們點評。

 

盛浩偉:最後一個很不利啊,大家都講那麼多,我還要講什麼(笑)。我先消毒一下,就是我最近接了非常多文學獎,特別是評初、複審。後來我的感想都是,只要能入圍、出現在決選裡面,其實就很厲害了,而到這個階段,評審的評語都有點像雞蛋裡挑骨頭。因為我們名額有限,你來參加文學獎,就是自願參加這一個競爭的過程,所以我們只好用競爭的角度來看這個作品。但其實我們在書店買書不一定有那麼強烈的排他性,好像買了A就一定只能放棄B這樣,所以我覺得有些作品其實可以直接出版,不一定需要走競賽或補助這樣的路。接下來評審的意見就是基於競賽情境下這種名額有限(的前提),所以我們不得不做出一個排他性的選擇、只好用這麼刁鑽的方式來看待這些作品。

我會特別在意的是作品跟作者發表會上的自述之間,契合度夠不夠。那我就一本一本照(報名編號的)順序講。第一個是《骨肉皮》,我第一次讀的時候,它的感官意象、它的語言,我感受是深的。可以想像他可能是一個藝術大學背景或者是文青,那種氣息很強烈,我很熟悉也很喜歡。可是我比較大的糾結點是在於,就像剛剛欣純講的,他一直強調無性戀跟心盲症這件事情。我聽完分享會再讀會發現,好像沒有理解到這兩件事情,讀這本詩集是沒差的。因為他寫太多性了,我感覺不太到無性戀者對於性愛的想象跟非無性戀者的差別在哪裡,或者,是主流的有性戀,對於無性戀者造成的壓迫、無性戀者會有的糾結是什麼?這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也有可能是因為參賽要求要有創作自述或者是一個主題,所以他最後用他自身的狀態來做一個總結。可是有時候你可能自己有這個認同,但創作不一定有意識往這個方向去鑽。比方我是男同志,並不表示我寫出來的所有東西都是同志文學,因為我並不是所有作品都想要往男同志議題去鑽,任何題材你還是要有意識的去經營才成立。所以我覺得他的作品呈現,跟他強調的自述還有報告的部分是有落差的,這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這也是它不在我的名次這麼前面的原因。

那接下來是《哥布林洞穴》,我覺得他的點子非常有趣。老實說我蠻喜歡第四輯用三幕劇的方式呈現,可是我對第二輯第三輯不太滿意,我覺得那些日常太瑣碎了。作者在分享會上有提到他跟迷因的互動,我其實覺得迷因是整個網路社群的生命力,它是一個大於個人、集體的創造力。你單一一個詩人有辦法跟這集體的創造力去比拼嗎?或者是你覺得自己的創造力有跟全世界創造迷因社團的集體創造力、那種能量是相當的嗎?那如果不相當的話,為什麼一定要往這個路數去走?或是想要成為迷因?講白話就是,可能很多網路原生迷因都比你的詩集好笑有哏啊,那如果只是要尋求迷因,讀者幹嘛非要看你的詩集不可?我這裡指的是輯二、輯三那些比較短的、日常瑣碎的、只是靈機一動的詩。那既然你擅長的並不是真的可以隨手一揮就去創造出迷因式的東西,那這個在這本詩集裡面呈現出來,反而會變成你的弱項。

然後整本詩的最後的三句是「 哥布林洞穴/最醜陋的事物在腐爛裡/開始變得美麗 」。但是我回想整本詩集讀下來覺得有點可惜,我好像沒有看到那個美麗的部分。腐爛的感受、負向的意象,描繪種種不堪或者是心理自述都是有的,可是他有沒有把它昇華,如他的詩句所訴或者是如他的創作自述所述,這個部分可能是要再加強的。所以我可能也不會這麼支持的原因大概在這邊。

那《半油半水》這本詩集,我在第一次讀的時候其實蠻困惑。這個語氣我抓不準他到底是男性還是女性。他的語氣我覺得有一種老氣(笑),有一種那種六七八零年代的男性詩人的一種語氣,可是又確實覺得有比較陰性、女性視角的部分。所以我就覺得蠻困惑的,到底這是一個想像女性的敘事者,還是她真的是一個女性。

我對這本詩集的大加分會是在發表會之後,聽到、看到她本人,確實像佳嫻講的,就是一個酷妹。我覺得她的關鍵字會是一個很瀟灑的感覺,呈現在整個語言的句式上,比方說我們初複審裡面有提到,短句很多、動詞很多,我覺得它跟《骨肉皮》的對比就會很明顯,《骨肉皮》的形容詞、名詞,句子比較整齊一點,《半油半水》就會顯得比較機動性,又非常俐落,很有瞬發的力道。但也確實就像剛剛兩位有提到,有一些東西她可能點到為止就跑掉了,就沒有做到非常好,可是當讀到她表現好的那些作品的時候,真的會讓人眼睛一亮。

它在我心中可能會是蠻前面的位置,我覺得她是一個天才型的作者,是靠著天生本能在創作。如果最後是讓她得獎的話,我覺得並不一定是因為這本詩集本身就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成就,而更像是說,我們會希望看到一個很有潛力的詩人,她可以把這邊當一個起點,然後把她的天分磨練的愈來愈成熟、能夠收放自如。因為剛剛聽下來我覺得大家可能給她的排名都是在蠻前面的。

那《沼與雀》這本,許多篇他都得過文學獎肯定,是有一定的水準沒錯。但我最大的考量點是在於,他把這些集成一本書,然後提出說「鹽分地帶」這個主題。我就會想說:那為什麼要放那些科幻的東西?並不是說不能寫科幻,而是有沒有很有意識的以鹽分地帶的視角來寫科幻。比如,呈現一個好像一百年來都維持原貌的地方,然後即使到了兩百年後,它也還是維持著原貌這樣?如果他的預設是這樣,他有沒有把這種角度寫出來?好像也沒有著墨太多。我會覺得科幻那幾篇單獨看確實都是有趣的,可是收到這個書裡面,安上這一個創作主題跟方向之後,反而會顯得那幾篇很突兀。這是我可能會想要把它放比較後面名次的原因。

《學生時代》我也一頭霧水,它也在我心里數著前面的名字。我覺得Money寫的是情感、情感,特別是懷舊帶點懷舊的感覺,就像鄉下的地方一樣,以為自己可以出去,對未來有很大的憧憬,長大後才能發現,是Gun Tak未來的困難嗎?那種瑪莎回來後發現一切都混亂了。情感本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凱爾文斯:我更想知道它會是什麼樣子,作為一部小說,它稍微缺乏戲劇性。小說很注重當局的鋪設,我就得安排情節,讓當局有機互動,製造衝突,或者藉此來表達如何出來的主題。我覺得有點嘲諷有點二核的狀態,情緒和各種權威和鋪墊之類的東西都做得很深,如果情緒和情緒強烈到像小孩子Xeran的樣子,或者說可以充分的情感表現,或者說也可以在故事的部分加強一些東西,也許運氣比較好。我想如果這本書在無處不在的種族比賽中無處不在的話,假設有機會出版,我相信它也會被大家注意到。但也許我會對旁邊的人有一點懷疑。

 

最後是泓名的《雨水下水道裡抬頭時的面孔》,這可能是我跟大家感受最不一樣的一本,老實說我對這本真的很沒有感覺(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工作的關係,跟政府機關相處太多,我以前替代役也在消防局裡工作,其實消防局也是公務員,而我是在大隊裡面這樣。所以他寫這些卡夫卡式的東西我都會覺得:不及我所經歷的東西啊!(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保密條款還是什麼,真正秘辛的不能寫?可是我看裡面有很多名字,什麼議員之類,他也都直接寫出來了,真的那麼不能寫嗎?所以老實說我看這本真的是比較無感,我覺得有趣的是他的敘述語調,就是那種廢廢的風格可能會讓人想起日本的隨筆,歐吉桑在話當年、講自己上班時候的那種隨筆的感覺。可是除此之外,我其實覺得他迷人的東西並不是他對公務體系的觀察和洞見,而是他自己「不想要待在公務體系」的這件事情,但是這又跟他提出來的主題大綱有點落差,會顯得模稜兩可。有些時候他想要寫水利局是公務體系的事情,但其實他又根本不想要待在這邊,他又會講他的心境、他喜歡的藝文作品等等。我會覺得這裡面有一點讓我在讀的時候抓不準:到底真的著力點在哪裡?公務體系的部分?我覺得像剛剛講的,沒有什麼特別的新意。後面的這個心情?老實說我覺得大家都不是真的想待在公務體系裡面吧(笑 ?很多公務員自己都是很煎熬、很困擾的。

郝譽翔:我在國藝會補助計劃審查的時候好像有審過他的計畫,但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本,因為我本來以為他已經出版過了。

蔡欣純:他好像蠻常拿到創作補助。

郝譽翔:我好像有看過這個……。

楊佳嫻:有看過水利局相關?

郝譽翔:對對對,但我不確定它的成果出版了沒。

盛浩偉:當然不能說我期待一定是對的,可是看到他的自述、主題大綱,我可能會更期待看到的是:你作為一個討厭、不想要在公共體系的人,你的角色比較旁觀一點,那這個旁觀的角色有沒有辦法對這整個巨大的複雜的體制有一個更深刻的觀察。而不是整天想到自己看的動畫、漫畫作品、我的文學事業,然後跟大家去吃飯、去玩,然後這些體制內有點荒謬的事情,這樣看過去就結束了。我會覺得這個題材、這個角度被這樣發揮有一點點可惜。當然確實讀過去整批作品是很順的,他的文字功力可以讓你這樣順順看下去沒錯,但就是因為少了剛剛講那個洞察的部分,所以的確可能不會想一再的回味咀嚼,或者是去跟作品溝通。

 

郭哲佑:感謝大家掌控時間的非常好,那我們就中場休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5年紅樓詩社第十屆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決審會議紀錄(上半場)

  社團法人臺北市紅樓詩社 2025 年第十屆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決審會議紀錄    會議時間: 2025.09.13 (六)下午 評審名單:盛浩偉、郝譽翔、楊佳嫻、楊智傑、蔡欣純 主持人:郭哲佑 (理事長) 紀錄:劉千惠 (總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