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2022年紅樓詩社第七屆「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決審會議紀錄(上半場)

 

社團法人臺北市紅樓詩社

2022年第七屆「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決審會議紀錄

 


 

會議時間:2022.09.03()下午

評審名單:方子齊、曹疏影、葉佳怡、鄭宇庭、羅珊珊(依姓氏筆畫排序)

主持人:林子弘(計畫主持人)

紀錄:劉千惠(總幹事)

 

入圍作品:

 

編號

作品名

文類

作者

06

《藍寶》

中篇小說集

張郎

09

《另存新檔》

詩集

吳愷

13

《可能性之海》

短篇小說集

謝瑜真

20

《集合的掩體》

詩集

鄒佑昇

22

《浪漫主義狗崽》

詩集

林佑霖

23

《獸的眼神》

詩集(散文詩)

沈青

 

林子弘:各位老師好,我是社團法人臺北市紅樓詩社現任理事長,也是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的發起人。很謝謝各位評委老師參與出版贊助決審會議,尤其在今天颱風的狀態之下,麻煩各位嘉賓過來,真的十分感謝大家。那佳怡老師人在國外,所以以線上的方式參與今天的決審會議。流程說明()

待會討論過程中,應該不可避免的還是會出現一些很熟悉的、過去出現過的討論主題:我們到底是要把贊助給予最需要贊助的?還是最優秀的?還是最怎麼樣的作品?

因為大家想法都不一樣,我們也一直都沒有定調過,待會都可以再提出來討論。就像之前我在分享會提過的,評審到最後很容易變成:已經不是「蘋果跟香蕉哪個比較好?」的問題,而是「蘋果跟鍋子哪個比較好?」的問題()。有些類別差很多,真的是評起來很為難。

因為一開始徵件的時候,我們在文類和主題的限定上都非常寬鬆。只徵求「你認為作品是屬於文學範疇的書」就可以來投稿。而其實所謂的文學,我們也沒有給予非常嚴謹的定義,作者認為算是文學作品就可以投了。雖然到最後進入決審的很容易都還是傳統上認為屬於純文學類的作品。像這一次最後入圍的有四本詩集,其中一本是散文詩,還有兩本小說,中間的差異性也都很大。

那我就話不多說,接下來請各位老師分別點評。根據過去幾屆發展下來的潛規則(),發言順序就以剛剛各位到場的順序反過來。最後到的人最先講,最先到的人最後講評。照這樣的話,珊珊老師請您先開始。

 

羅珊珊:()是這樣一個傳統,好的沒有問題。

首先謝謝紅樓詩社的邀請,我比較是以出版編輯的身份來評審,雖然看稿過程的確不輕鬆,類型也非常多元。就像剛才子弘講的,只要是文學作品(都能投稿),不管是散文、小說、詩,甚至定義有點模糊的散文詩都有。但是有機會可以看到這麼多優秀的或是有潛力的作品跟作家出現,就很令人興奮。最後的結果,我覺得除了六部入圍作品之外,其實也有一些遺珠之憾。

回到剛剛子弘說之前歷屆也都有這樣的爭論,就是:到底要選出最值得出版的作品,還是需要被補助的作品?雖然我沒有看過之前的會議記錄,但是在看稿過程中,這個疑問也愈來愈清楚浮現。以我的想法,我覺得應該是要結合這兩者。就是說它必須是一個值得出版,但可能比較沒那麼有機會被出版,因而需要被補助的作品。

我也分享一下上屆入圍跟得獎作品的例子。因為去年那六本入圍作品裡頭,我們部門(時報出版思潮線)其實出版了兩本。《入境大廳》是另外一個編輯部(知識線),我不清楚他們是怎麼接洽的。但就表示紅樓這個計畫是有被看見的。

比方說我負責出版的陳泓名的小說《湖骨》。其實陳泓名之前陸續就有先給我看過部分作品,當中有一些也得了文學獎,那時候他也說可能會去投出版補助,我就陸續的先幫他看了一些稿子。我是覺得還不錯,但那時候我沒有答應他會不會簽約出版,因為並不是他有沒有得到補助的問題,而是我希望看到完整的書稿再去做決定。後來他書稿寫完了,我也蠻肯定那部作品,覺得它值得出版。雖然最終他沒有得到紅樓詩社的出版補助,但我覺得它是值得被出版的書,後來就出版了。

所以我覺得在這樣的過程裡頭,就算沒有得到最終的補助,也不代表它就是不好的作品或者不值得被出版。所以在評選過程之中,我常常會以編輯的考量去看這些作品。

首先我覺得以出版編輯來講,我覺得它比較沒有什麼問題,感覺很完整可以出版的作品分別是兩部詩集:《浪漫主義狗崽》跟《集合的掩體》。

《浪漫主義狗崽》的話,整體詩的語言很完熟,意象也很漂亮,整部詩集架構蠻完整的,就是一個準備好可以出版的樣貌。雖然以第一部詩集來講,詩的篇數有點多了,出版起來可能蠻厚的,但我覺得它就是一個蠻OK、已經準備好的一個作品。以詩風或是文學性來講,詩題整體都是偏向浪漫或溫情。作者也說他在浪漫主義的道路上做一些辯證,可是可能因為他還比較年輕,所以他只是一個狗崽。所以這狗崽還會再繼續長大,那就是他的成長過程。而溫情有時候……詩的完整的風格和氣質是不是被所有的讀詩人喜歡那是另外一回事,每一本詩集有它的氣質。但是我覺得它的文學性和語言完成度都蠻好的。

再來就是《集合的掩體》,這個詩集比較特別的是,它在德國的時候就已經出版了。他用德語寫了一些東西,但是聽他的自介,這個作品好像在臺灣有試著投稿過,但是沒那麼順利。像這樣的作品,我剛開始在讀的時候,覺得不是那麼容易進入它。對很多讀者來講,可能也會覺得理解的門檻比較高一點,但是我覺得這個詩集就是要靜下心來讀。我覺得閱讀它好像一種冥想的過程,就是它有帶來一些呼吸跟一些空隙。就像他自己講的,他想要去捕捉一些文字跟文字中間的空隙。如果能以文字來捕捉文字通常沒有辦法捕捉的那種空白瞬間,其實是很厲害的事情。所以我覺得它是一個很值得被反覆閱讀的詩集,你可能也可以在過程中獲得蠻多。然後它有一種音樂性,他也特別設計了一些數字的頁面,甚至他有讀神學,或是有些比較玄學的東西在裡面,跟一般的詩集蠻不同的。這樣的詩集的確一開始出版社在考量的時候,會覺得它的閱讀門檻好像偏高,那是不是就會犧牲掉出版它的意願,我覺得這是蠻可惜的。但其實他的詩精煉度很高,如果有機會因為出版補助讓它得以出版的話,也是一個很好的事情。

那接下來再說其他四本。另一本詩集《另存新檔》也是我剛開始看還蠻驚艷的作品。在很多的稿子裡頭,可能讀它的時候會讓你有一種愉快的感覺。它可能比較口語、比較素樸,但它是充滿生命力的。比如說它在排版上有一些厲害的巧思,後來才知道作者本人是創作歌手,所以詩的音樂性有展現出來。但是跟剛才《集合的掩體》那種音樂性又不一樣,她的詩比較是有一種節奏感,很適合被朗讀出來。當然多少會聯想到一些前人詩集、詩作的影子,比如說她肯定很喜歡夏宇,或者我會聯想到廖瞇或者假牙的詩。用一些語意翻轉或者雙關,或是出其不意給你一些有點像標語的東西。但其實她要回到詩的詩性部分。比如說我還蠻喜歡裡頭有一首〈大風吹〉,然後〈大風吹〉之後的下一首詩是〈吹這個人〉。她把吹的這個動作擬人化,有蠻活潑的各種意象。以出版來講,當然我們會考量到詩人是不是可以用除了文字以外的東西來表現作品,對於親近讀者可能也是一個更有利的途徑,當然這會是她加分的地方。如果它被考慮要出版的話,應該也會用比較不一樣的方式來包裝和推廣。

那另外一本《獸的眼神》,作者她自己歸類這本是散文詩,上次分享會的時候我有問她:「為什麼妳不會把這本歸類為散文呢?」她回答說自己覺得這部作品比較是屬於詩的語言。但是《獸的眼神》又跟我們傳統定義的散文詩不太一樣,也是一個蠻特別的作品。一開始讀的時候,我也覺得作者好像是在寫一些看不懂的日記,會質疑說:那讀者會有興趣嗎?在她分享會的時候,有一個讀者問她:「妳說妳好像並不想要讓別人了解?」的確我也覺得這會產生一個矛盾,當我們想要把作品出成出版品,但是你又沒有意願想要讓讀者了解,這樣的矛盾到底是要怎麼去解釋或者是包裝它?不過在仔細讀了作品之後,我覺得我會被它吸引進去,因為「獸」指的可能是她人生曾經的創傷或是孤獨豢養出的一個野獸,所以牠不是一個具體的。想淺一點可能就是一個憂鬱症的影子這樣過來,可是其實又沒有那麼淺。它其實可能是創傷跟真正的自我、最初的自我那些東西,就蠻抽象的了。

的確像她自己形容的,這整部作品很多片段就像瓶中信。她可能拋出去,不曉得誰會接到,或是接到打開之後,看到的人讀到的跟當初寫的人要講的又不一樣。不過其實很多詩本來就是這樣。只是它不是作為詩的一個常見的體例,可能會比較不容易被接受。可能需要多一點耐心去看它,然後你就會掉進去她的世界裡面。因為它有很多關於心靈圖像的描寫,而不是現實生活事件的描寫。它會把你帶入另外一個世界裡頭,是一個往內深掘的過程。以現在市面上的書跟出版品來講,這樣的作品其實是比較少見。它充滿密碼,但也不是真的沒有辦法參透那些密碼。而且當你讀懂了,進入它們的世界裡頭,你好像會被帶到另外一個世界,這也是一種閱讀樂趣吧。做為評審當然會考量這樣的詩集是不是要被補助才能出版,但是又一邊思考它的文學性是不是又真有那麼高,方方面面需要在天秤的兩端去做度量。

另外兩本是小說。先講《藍寶》,《藍寶》這部作品讀的時候也是比較不容易,要花蠻多時間,因為字數高達17萬字。而且它的風格我覺得比較分散一點。雖然他好像很用心把它分為三輯,有一些分類的方式,在每輯的最前面有加一個摘句,讓這一輯的特色可以被點出來,但有些地方還是分類得有點牽強。他的敘事技巧很不錯,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年輕作家,當中很多作品居然是他高中所寫的,也得了一些文學獎。但如果以第一本書要出版,難免會給人一種:你是不是把所有得獎作品集結?的感覺。雖然他用心去分輯,但我還是會去審視是否每一篇都值得或適合收錄進來。

他的小說語言其實很多地方很成熟,寫的題材也是現在年輕作家可能比較少會去處理的,比方他的鄉土題材寫得很好,也有處理一些未來、科幻的題材,看得出來企圖心很大。所以我覺得他需要一個編輯來關注跟從旁輔助他,釐清是不是先寫哪一個類型,或是集中設定這本書的概念是什麼,再來出版可能會比較好。但藉這個機會有注意到這位新人,我覺得是蠻難得的。

另外一本短篇小說集是《可能性之海》。我個人蠻喜歡這本作品的,雖然讀的時候感覺作者好像是個素人,不是文學院背景出身或是得過很多文學獎的那種作者。但後來分享會的時候,發現她其實是東華華文創作所碩士生。我覺得她是一個很忠於自我的作者。她說雖然很多人跟她講:妳寫「夢」這種題材不討喜,會被太嫌老梗,這樣子不會得獎……等等。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自己最執著的主題。其實想想很多作家也可能一輩子都繞著某一個最關注的主題反覆書寫,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去處理它,即使村上春樹都可能會有這樣的情形吧()

她關注的主題就是她的夢。那能把夢寫成這樣子一個一個精彩的小故事也是蠻不容易的。而且我說她像素人是因為它有一種童話感,她講故事的方式也不是像一般文學獎得獎的故事那種很漂亮的起承轉合,但是她會把一個故事說的引人入勝,讓人著迷,讓人好像掉進夢跟真實之間的空間。所以它可讀性是高的,也是一個值得被出版的作品。當然可能需要再增加或拿掉一些東西,再作一些編輯跟修改。

 

那麼我對這六部作品的想法先初步說到這邊。

 

林子弘:好~謝謝老師。那下一位就請曹老師講評。

 

曹疏影:謝謝大家,首先非常抱歉,因為兩次分享會我都不在臺灣,沒能現場參與,後來我都很仔細的去聽了分享會影片。我先說一下我看這些參賽作品的方法,首先我會先純看文本的部分,因為我希望不帶任何的被影響的部分。那本來我在臺灣就住了四、五年而已,有很多的事情我都不知道,每天都覺得有很多新鮮的事情。但是我可以帶來什麼呢?大概就是我已經培養成的和我的語言背景來看這些作品。所以我第一步先從純文本的方面去看,第二步是我聽了線上的分享會,認識了這些作者,看到這些文字後面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像有個女孩在分享會上放自製電影以及配樂,我覺得很驚艷。我聽完之後又重新再來看文本,結合對他們的理解和我自己本來已經有的東西,再去分辨。

我就大概每本書說一下我自己的想法。首先是《獸的眼神》,我初看時很喜歡,因為我很喜歡散文詩這個類別,對於怎樣在散文和詩中間的空間創造出一些有效的東西來,也是我非常著迷的一件事情。我很欣賞這本書它「散的」、「去核心化」的特質。因為她寫的「眼神」不是很集中的,是比較渙散或者比較廣闊的,所以它的「去核心化」是很吸引我的。還有她介紹裡面說:她的青春期孤獨,不理解自己。像這種大概每個人都會有的生命歷程,如何把它跟文字的塑造對應起來,這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但我主要還是從詩和文字的角度去判斷眼前的文本,我覺得它在語言上面其實是可以再打磨得更乾淨的。它的語言可以更節省,塑造的造型感可以更出來,這是可以提高的部分。

然後下一本詩集是《浪漫主義狗崽》,我初看這本詩集時很驚訝。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會有什麼效果,可是我覺得它的語言質感非常接近於我在二十多歲時候讀的中國詩歌。所以當時我有猜測作者的背景,但後來聽他的分享會,才知道他是來自淡水的一個少年。他也分享了一個故事,是他跟一個來自中國的戀人之間的國族主義、情感和身體方面的交合,那還蠻令我印象深刻。

我覺得他的用心就是對於「物」是很存在主義式的,就是對「物」的去克服、去審視,然後去呈現。而且我看詩的時候可能會比較關注「真實」,我們現實的生活空間是一回事,物的形而上的空間是另一回事。所以這位作者在結合兩個空間的時候,能給我帶來很多奇思。他在結合的時候,其實可以看出物的、生命內核的部分對他來說非常重要。那他在想的不過是怎樣把現實的東西更多的帶到形而上的世界裡面,所以他對邏輯、抽象、形象的用心和對自己心靈的體驗都很令我印象深刻,而且他的語言是非常節制的。

我覺得可以改善的部分是,這位作者語言的構詞表現可以再拓寬一些。每一個創作者都有自己的詞彙感,他的作品現在給我的感受像是非常好看的炭筆畫,但是我覺得他可以再豐富一些,從形而上的世界,更敞開胸懷去面對大千世界。還有一點遺憾的部分是語言的速度感,它的語言的速度有些時候是過分均衡的,那種從頭到尾的沉穩和均衡,我覺得他需要打破一下,需要playful一些。

 

羅珊珊:對,有點中規中矩的。

 

曹疏影:嗯,然後來說《另存新檔》這一部詩集。我一開始沒有選這部詩集,但是後來聽了那個女孩的分享,我覺得非常的驚訝,好像一個很鮮活的生命力在我面前講她自己的故事。她的影片裡面包含在國外參加彩虹遊行的鏡頭,還有她自己的音樂和她自己的視角。這基本上就像當時一個觀眾的回應:這是在展示和處理自己創傷的一個歷程。我很欣賞她在展示的過程中,把她的經驗保持在「事物的內核上面有個薄膜」的狀態。其實那個薄膜狀態是可供一個創作者去深度處理得很好的部分。就是你只要把薄膜的東西寫出來,可以令人像水滴一樣,看到眾生的東西,我覺得它是有這個彈性在的。然後我喜歡它文本的節奏,它的文本是很動態的、流動的,這些都是我欣賞的。

因為她其實是一個以多媒體來處理自己創傷和經驗的作者,她有時候是感覺大於文字的。那我覺得可以提高的部分就是:她如何把音樂和影像的部分讓出一些空間來。以文學獎的話,會希望她多專注在文字的部分。展現她的文字觀是什麼,她處理世界的方式,通過文字這個媒介來處理世界的觀念和方法在哪裡,這是我更希望看到的。因為我覺得裡面有一些篇章文字是可以再紮實的,現在有一些文字感的部分還沒有浮現出來。

然後下一本是《集合的掩體》。這本詩集我初讀的時候就蠻喜歡的,因為它結合了沉思和玄思的部分,也是比較素淨的一本詩集。可能我個人的喜好比較喜歡看到形而上的東西如何跟作者形而下的東西去撞擊,然後再對立出來成為作品。所以它在形而上的部分讓我非常的喜歡。然後聽那位作者的分享說這本詩集之前已經出了德文版,我相信也是讓大家印象深刻。他雖然已經出了德文版,但他要出中文版。包括別人問他說:「你喜歡哪個中國作家?」因為他是用中文寫作,所以就帶給他關於身份和語言的思考,這部分也是蠻令我喜歡的。

那我其實還是期待它,也是對於大千世界的感受再多些。在他頭腦裡有非常複雜的邏輯模型,那當他面對現在或外在,可能只是一片簡單的樹和樹的影子的時候,他可以去寫些什麼?或者跟人的部分,我希望他更加強一些他跟身邊人的關係,他跟城市的關係,還有延伸出來可能是歷史的這些關係。我覺得他很有潛力,如果作品能夠找到那些話題裡面去,是更棒的。

然後我來說《藍寶》,《藍寶》是我非常喜歡的小說。一開始從文字去看,我覺得這位作者的文字好厲害。他的語言的彈性和質地非常成熟,他的彈性保持得非常好,他對語言的控制力非常有度,在這方面真的是天分很高的一位作者。關於內容,對我來說是很陌生的,但是作為一個很陌生的讀者來講,這個內容是很吸引我的,也覺得蠻有趣的。然後分享會介紹時,我就很驚訝他是一個那麼年輕的作者,可以有這樣控制語言的才華以及把他身邊很多東西都包進來,來完成這些作品,那個掌控的能力令我非常印象深刻。

我還沒有看到他可以提高的部分是什麼,因為我蠻喜歡這部作品。() 他的文字很乾淨,而且在他的小說裡面讓我讀到關於詩性的部分。我聽他自己說他也有寫詩,所以如果我們(有機會)可以看他其他創作裡面詩的部分,這個作者可以呈現的怎麼樣,如果他處理的都很好,那他真的就是控制能力很大。另外一方面,其實在詩裡面,我也會去看關於敘事和經驗的部分是怎樣。

最後一個就是《可能性之海》,我初看這個作品覺得比較是介於小說和散文詩之間的一種文體,那可能跟她寫的題材是有關的,就是她自己的夢。其實夢是很難寫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而為什麼我要看你的夢?我也是有很多很好玩的夢啊。() 可是我們喜歡的很多作家也是寫夢,比如說博爾赫斯(台灣通常譯作:波赫士)這樣的作家,他寫的夢境可以征服我們所有人的感覺。

然後我覺得這位作者她可以再磨練自己的「心思的流動」。當她從夢境出來,返回去要寫一個夢的時候,已經跟她做夢的時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就是希望她可以更好的去控制這時候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如果它可以出版成一本書,我希望能夠看到她這方面的努力。

但我有一個很欣賞它的部分,其實我們今天都知道很多文學作品是掛靠各種議題而出版的,那我就非常欣賞它的「非議題性」。通常在「議題」與「非議題」之間也有一個空間,而它是非常靠近「非議題」那一邊,這一點上我會給它加很高的分。語言上面我就覺得夢的流動性方面可以再仔細修剪一下,它的韻律感就會出來。

 

林子弘:好的,謝謝。下一位應該是鄭老師。

 

鄭宇庭:好,我先講一下,當初在初審評分的時候,其實我給高分的都沒有入選(笑),所以我今天還是想講,我自己個人蠻喜歡《棄婦第十九日》和《螞蟻咬的心》這兩本的。那對於一個一天就得趕工上架一萬本書的書店店長而言,我們愈做愈不懂書,然後愈做愈不了解什麼樣的書會賣。

 

羅珊珊:其實編輯也是。(大家笑)

 

鄭宇庭:也越來越不懂什麼樣的書會暢銷。

 

劉千惠:反正這次擔任評審就選自己喜歡的就好。

 

鄭宇庭:對,當一個讀者是很快樂的,我們常常在那樣的作品之間徘徊。他們有些其實語言上用的非常口語,甚至比較會用譬喻或各種方式去表達個人情感,所以我的最高分跟次高分的作品就是那兩本,其實我自己蠻愛不釋手的了。那兩件作品的評分我有點無法分辨哪一個比較好,哪一個比較不好。這兩本一個是蠻甜的,《螞蟻咬的心》特別甜,然後《棄婦第十九日》蠻怨的,這兩本詩集都有它的好處在。

那再來就是回到入圍作品。《集合的掩體》。其實我看稿的時候有一點困惑。因為我最近一直跑高雄,然後帶著這些作品跑來跑去。我就在想:像這樣子的作品,他預設的讀者是誰?什麼樣的人會很耐心的,願意把這樣的作品讀完?但我最後看到分享會的時候,發現他其實是蠻有意識的去編輯他的作品,而且它的完整度在這些作品裡面,《集合的掩體》真的是高出大家很多。

所以我一樣還是有那樣的困惑:我們到底要給值得出版的詩集?還是要給嘗試性比較好的作品?所以如果我放下《集合的掩體》的話,我就會選《可能性之海》。像剛剛曹老師講,它很有文學性,她其實很努力的把她的文學心靈放在這裡面,而且她應該也知道「夢」是很多作家寫作時會引述過來的主題,但她還是仍然願意用這樣的主題去挑戰自己的寫作跟出版計劃。所以在我心中比較這兩本的話,我會覺得《可能性之海》的生猛程度其實大過《集合的掩體》。

然後再來看《獸的眼神》跟《浪漫主義狗崽》一樣是這樣的問題。就是它是不是一個想要被出版,然後一個是不是生猛有力的文學心靈。我覺得《浪漫主義狗崽》也是一個很完整編排的作品,尤其裡面有幾首詩我覺得真的是寫得蠻好,一時之間沒有辦法特別選出來,但我覺得他的詩意很好。如果說《集合的掩體》是整體,《浪漫主義狗崽》就是單首,他有很多單首非常棒的詩。但我不會喜歡《浪漫主義狗崽》多過《獸的眼神》。《獸的眼神》一樣是勝在文學心靈,我覺得願意把自己過往的一些心路歷程呈現在文學作品裡面,是我看到它值得出版的地方。

至於《另存新檔》,我自己在給分的時候,它被排到比較後面一點。但後來知道作者是誰的時候,我的困惑又來了。我覺得這本優秀的程度,讓兩本詩集有點上下集的感覺(註:作者已出版過一本詩集)。作者她本來就很擅長視覺呈現,我記得在她上本詩集裡面,有一首整篇都是同一個字的詩作,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其實會有很多驚訝感。可是這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就是你究竟是要去看它的人文哲思還是它的影像呈現?

我覺得它的影像呈現其實大過於它的人文哲思,就是會讓你非常驚訝。這樣子講可能有一些小小的主觀意見,那天她在發表會的時候也用了一種比較特別的模式,讓大家可以比較深刻的記憶她的作品。所以我還是有一點困惑,是不是要把它變成我的入選作品。

那《藍寶》這個作品是讓我最喜歡也最困惑的。它有非常棒的文學語言跟想要得獎的議題和內容性,但是就出版贊助而言,我是不是真的要給予這本書出版的可能性?他讓我讀到他積極想要得獎,或者是積極想要出版,積極想要被人家看見。甚至我記得他在發表會上說:希望編輯給他一些意見。所以我會覺得那個純粹的寫作欲望少了,已經被他想要得獎的積極性格壓得比較低一點。這樣子的文學作品,以我天天搬書的狀況下,他這種積極性是一定有機會被哪一家出版社看到,甚至如果大家都不出,他願意自費出或怎樣,我覺得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在讀的時候,會覺得《藍寶》讓我非常喜歡,尤其是那幾篇鄉土小說,寫抓吉娃娃,寫狗狗的那些細節,他抓的非常的好。而且他讓我覺得:對,他在很多作品中一定會得獎,因為他很善於經營這些小細節。但他在紅樓詩社這個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底下,是不是真的要贊助他去出這本書,其實也是讓我非常困惑。

最後是《集合的掩體》,那天在發表會的時候,我非常驚艷它的完整性。但是他的詩集讓我想到每次紅樓詩社補助的作品,在我們書店有相關作家在活動的時候,其實我自己也有時候常困惑:都是同一群文學愛好者,聚集在書店。就是我覺得文學的擴散性不夠。希望被更多人看到作品的那種可能性,其實我覺得有點限制。所以假若我今天真的給了《集合的掩體》贊助的話,可能我看到的還是這一群人,就還是這一群喜歡這樣作品的人。我自己在開書店的時候,我希望這些作品可以被更多人看到,但那種困惑每次在辦活動的時候都會出現。當然他如此的好、如此的完整,但讓他出版的那個可能性,我們之後來討論吧。謝謝,好。

 

林子弘:謝謝,那再來的話應該是佳怡老師。

 

葉佳怡:首先跟大家不好意思,我因為簽證的關係我還在國外,只能在線上與會,謝謝大家包容我用這個狀態參與決審會議。然後這六本作品我自己覺得,其實大家都有各自的讀者。當他們在發表會的時候,我完全可以想像到這樣的作品,可以吸引到哪一些類型的喜歡這樣作品的人,而且他們的重疊性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高。所以這個多元性我自己是看得還蠻開心的。

但這畢竟是一個決審會議,所以我也只能用個人的出發觀點去看,也就會從這個計劃最後真正交出來的完整性來講評。尤其是這些完整計劃大家都可以看到,知道哪一部作品的完整性會比較高。所以我自己也算是間接亮票了。

我先講三部詩集好了,分別是《集合的掩體》、《浪漫主義狗崽》、《另存新檔》。

《另存新檔》我本來一開始讀第一輪的時候給它第一名,但是後來隨著發表會結束,我再重讀之後,它慢慢的排名就在下降。這三部作品如果以生活感或個人感來說,最強烈的應該是《另存新檔》,然後再來是《浪漫主義狗崽》,再來是《集合的掩體》。他們在關於抽象的思考跟生活實際的質感的比例是完全不一樣的。一開始我是被《另存新檔》的生活質感所吸引,我覺得它的活躍性高、形式多變的部分是其他詩集一開始並沒有給我的衝擊感。但隨著慢慢的讀下去,還有包含發表會之後,我開始覺得《集合的掩體》,尤其在重讀之後,它的理性的哲思跟生活質感其實融合得蠻好的。比如說乍看會覺得好像很抽象,似乎大部分都是在講或回應他所探討那些哲思,包含諾斯底主義等哲學的理念。可是他在談這些哲思的時候,其實是有很多生活畫面在裡頭的。比如有一首〈地鐵六號線〉,他講怎麼樣搭乘地鐵,看到地鐵窗外的風景、地鐵上面的人,看到了景象,景象可能分為二元的部分,可能二元的部分又怎麼樣結合成一元。然後他的生活的感受跟浪漫哲思是怎麼從裡面湧現出來。所以我覺得他的生活感並沒有我初讀時想像的這麼薄弱。

那《浪漫主義狗崽》又是另外一個風格,它的生活感其實也很強,也許不是像《另存新檔》這麼的靈動、多面向、多元化,但是它講到很多生活的面向,例如他在分享會講的一些求職經歷,我覺得也是一個跟讀者溝通性很強的作品。但是後來我把《浪漫主義狗崽》稍微排在《集合的掩體》後面,是因為他有一些作品品質沒有那麼的穩定。還有第一輯的後半段數首詩作,就是完全以引用其他詩人作品當開頭的那一部分,其中有一些作品是整首詩都在致敬經典作品,像〈三月〉整首詩都是用Virginia Woolf(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小說Mrs. Dalloway (中譯:《戴洛維夫人》)去買花的開頭(戴洛維夫人說,她會自己去買花。)作為那首詩的骨幹。這樣當然有一些趣味在裡頭,畢竟是在重寫經典作品後,把它變成自己的作品,可是我在讀這種呼應經典詩人或經典作品的詩作時,會覺得他自己個人的風格還沒有非常強調出來。那相對《集合的掩體》的話,我就會覺得《浪漫主義狗崽》在整體的計劃感上,就稍微弱一點點。但是我很喜歡他的作品,尤其他分享會的內容我聽得蠻享受的。

然後再來是《獸的眼神》。我覺得《獸的眼神》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其實剛才大家也有講到。作者她定位她的作品是散文詩,可是我覺得散文詩的困難之處就是:她把自己的作品定位成詩,可是當它跟《集合的掩體》放在一起的時候,我好像對它的期待,反而可能會比《集合的掩體》還要多,因為它用了更大的篇幅。既然使用更多的字,花費更多的篇幅去形容獸的畫面,我就會希望這些篇幅應該要產生更大的效果,可是我反而覺得它帶出來的效果沒有《集合的掩體》的那些密度的字來得那麼的強。就是雖然我很喜歡她的作品,但我覺得她的作品不見得要用純文學的或者純文字的方式去出版,比如它可能有一點點配圖,也許會是一個更不一樣的作品,都是有其它可能性的。只是當她把自己放在散文詩領域的時候,我自己會覺得呈現出來的力道不符合它的宣稱。以及它呈現出來給我的情感上的衝擊感,可能還沒有她在發表會上形容她跟母親之間的關係的時候,那麼樣的觸動我。我反而是聽她說了,我更有感受,讀她的作品的話,我認為還需要更多的思考,才有辦法接近她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意涵,《獸的眼神》的部分是這樣。

再來是兩部小說《藍寶》跟《可能性之海》。《可能性之海》我覺得它和前面幾本詩集的受眾絕對是完全不一樣的,會是比較再輕盈一點,但是又對生活有更多探索的一些讀者。它或許不是純文學作品,沒有一般想像中那麼濃的文學性,可是它讀起來是像剛剛羅老師說的,比較有另外一個世界的感受,我也蠻喜歡的。只是就一個整體的計劃而言,會覺得它呈現出來的議題或感受都不是那麼深刻。

那最後一個是《藍寶》。我相信大家應該都蠻喜歡《藍寶》的作者(眾人笑),在發表會上我聽得非常愉快,而且我蠻受他感動的。包括他的野心,我也很喜歡,另外還有他對於小說的想法、他喜歡讀的作品,不只是臺灣當地作品,國外作家他也都有分享一些。但是可能他的缺點大家前面都有提到,就是他的形式太多了。比如他有些作品很強調童趣性質,包含《藍寶》這一篇同名作品,還有裡面一些講孩子之間的故事。結果就是有些故事的童趣性質很強,有一些故事又感覺是很標準文學獎形式的、比較成熟的作品。它裡面很多段落我看了都非常非常喜歡,但我總覺得他好像老是少了作者最後的一個什麼。有時候我們在看作品,尤其是小說作品的時候,作者中間那些鋪陳是為了給你一個「最後一擊」。前面那些細節是要最後讓你看到作者的心靈在這裡,想要透過這個故事給我們一些什麼,那也不見得是一個道德的啟示或是個很嚴肅的思考,而是他帶給讀者一個無法取代的,屬於這個作者的「最後一擊」。我在《藍寶》裡面好像比較少看到這個東西。就是他的技巧還不錯、細節也不錯,很多橋段也非常吸引我,尤其是一些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跟拉扯等等。但是到了最後好像都沒有給我一個很明確的,關於這位作者心靈的一個收尾。所以我看《藍寶》會對作者有更多的期待,我覺得他之後應該還蠻有發展的機會。

那我就快速地先講到這邊。

 

林子弘:好的,謝謝。最後就請到方老師。

 

方子齊:老師們大家好,我是方子齊,我就先總評一下我看這些作品的想法。我同樣心中也考慮過:我們是不是要讓相對成熟的作品用更好的資源去面世?比如說這些成熟的作品確實閱讀門檻高,但如果它今天可以在行銷上有額外的補助資源的話,那它是不是至少可以拓展讀者的基數?可以讓更多人去買書,提高所謂「讀懂」這個詩集的機會。還是要讓一些看起來很積極但相對青澀的作者,可能企劃沒有那麼吸引人,但是讓他有機會去出版第一本書,讓他登場或被大家看見?

我最後的決定還是覺得應該要讓成熟完整的作品、吸引人的企劃去更上一層樓。因為其實即便是這樣相對優勢的作品,它在書店或者相對其他娛樂的選擇之上不見得那麼吸引讀者。它儘管可能在文學圈裡面,大家都已經覺得在一個位置上了,但如果它今天有更多資本的話,是不是其實還可以更好,甚至是可以拓展整個文學圈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所以我今天接下來的給分投票也都會是以這樣的原則。當然我也看見其他作者的初心,但是我會覺得交出來的作品跟整個計劃如果越完整,那當然它越應該要備受支持,所以我的給分方向會是這樣子。

不過這次在入圍這六件作品裡面也看到,相對技術比較青澀的作者,在題材和主題方面,會主張「我要讓我的文字自然發展」。但是這相對就沒有那麼展現出「我作為一個有出版企圖的作者,我要把這個東西賣出去」的感覺。就好像我種很多東西,但是我應該怎麼去挑選出一些應該留下來的,再怎麼樣去把它變成展現我的優勢。那也看見有些作者雖然比較年輕,但是他很努力、很完整的做這件事情。

還有一群技術上比較成熟的作者,可能企劃上薄弱,我就會希望這次通過補助計劃,讓這件事情可以解決。等於說,如果作者已經有很多累積的稿件,無論是小說或詩,只要當他稿件夠多時,儘管需要透過篩揀,可能還要補一些作品才能成書。但是,他只要透過編輯的輔助,這個部分是可以完成的事情。所以如果接下來是這群我心中覺得技術成熟的、需要出版第一本書的這些作者,我也會希望補助計劃可以讓更多的出版方給予作者這樣的協助。

好,然後總結在這次六件之外,我覺得可以看見所有的作者都還蠻享受書寫這件事情,無論是作為自我療癒或是想要出版、想要被看見的這種野心,我覺得都非常好,也想多回饋給大家一些東西。遺珠之憾的話,我會想提出印象中的幾件,包含我覺得其實技術純熟,但是可能沒有每一件作品都這麼到位的。例如在1~10分之間,單獨每一首詩可以給7~8分的,但可能加起來整本書好像還有進步空間,比如像《紅氣球》這本,從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維持在一個分數不錯的穩定性創作,但可能這一次交出來的整體作品確實沒有抓住各位評審的眼睛。我

就會希望這些作者繼續寫作,然後讓它提升或重新編排他的東西,讓它真的更好。因為《紅氣球》確實就像這一次其他的稿件一樣,有不少的作者集結自己優異的表現,但是企劃不強。

反過來也有一些企劃很強,但是內容就沒有支撐起來的作品,比如說到現在綜觀起來還想得到的《失咒》,它去討論臺灣語言這個部分,使用台語羅馬字混用創作。不過如同我初審有和大家提到,可惜作者在語言的主題上反而沒有做到太完整的發揮。但是這個企圖很好,企畫也是抓住大家目光的。(註:初審時方老師特別提出《失咒》在創作上以台羅拼音嘗試寫作,這樣的計畫是好的嘗試,覺得值得鼓勵,可惜對語言使用的掌握程度仍有障礙,在作品本身沒有好的收尾,希望可以做得更完整。)又比如《兩個赫胥黎》這個類型小說,可以看出作者可能一直在創作這樣的類型小說,可能內容有到6分,但是要再往上進,可能因為一開始設定的野心太大,沒有辦法在這裡達到。但這些計劃很有趣,所以總體來說,每件作品都是歧異性很大。

 

那回到入圍的作品,首先我要講《獸的眼神》。包含文本與聽發表會,《獸的眼神》會讓我聯想到黃以曦《謎樣場景》的企圖。就是說它是一個架空的虛構場景,但是它好像討論的東西跟主要人物也不見得那麼相干。那它有它的理論跟技術去展現和表演,但是像黃以曦他的理論和技術表演得很好,但回過頭來看《獸的眼神》,它試圖做心靈空間的探究,也結合自然空間。當然它保存了有點像第一次走進森林的這種眼光,可是作為一個表演,我會希望你可能走了幾百遍,你準備好再帶大家再走一次的這種感覺。確實它強調的是她的初心、初衷,但是好像就會相對沒有那麼強烈。

然後回歸文本再講到它的體裁「散文詩」。其實「散文詩」並不是詩在散文之外就是散文詩,至少在國內也有既有的作家前輩去試圖建立散文詩的體裁。那即便她比較不想走這個路,去自創一個她認為的散文詩,我還是會覺得她想像中「文字的詩意」有點迷思,或者說:「詩意」跟「文學性」有什麼差別呢?我聽了她發表會上提及,她其實有很多的小說創作,得知她可以在文字上經營著優美的文筆,其實如果她把優美文筆去結合她的小說創作架構,或許會是一個比較好的表現或完整的計劃。

然後提到山林書寫,她確實是寫山林書寫,書裡面也有提到,可是即便是這樣,但它的內容好像又是架空的。如果她對眼前所見的動植物也並沒有去真正截取東西,那這個「自然書寫」跟「城市書寫」好像差異性也沒有那麼大。當然是蠻另闢蹊徑,可是如果要回歸出版的話,比如說「散文詩」的話,不妨選一個現有的作品體裁,即便是模仿也沒有關係。比如說「自然書寫」,現有的自然書寫做了些什麼,它可不可以更像它們一點點?這當然取決於作者要不要做這件事情。但我會覺得作者其實有很好的文筆建立小說,出版小說集或許會是一個更好的登場方式。

林佑霖的《浪漫主義狗崽》的話,看得出來裡面每一首詩都是成熟、穩定的,也看得出作者持續吸收很好的養分,包含他自己有透露他研究的就是中國現代詩的作品,他也持續產出很好的作品。我不確定出版方或者是書店方的經驗如何,但這些作品我相信會打進一些人的社群,他的作品也很容易截句出來,可以用很大眾的方式去推書。所以這本書確實有點像是很多作者出的第一本書:好像主題不明確,大家也其實也都了然於心,知道是這個人的出道作品。但是我覺得沒關係,因為它只要可以在一個好的位置上,把它賣出去,我覺得並無不可。所以我覺得他還蠻適合大眾閱讀,我相信它是可以讓很多人讀懂的東西,我覺得這是好的。但確實企畫上是比較弱了,題目標榜了這本書是浪漫主義作品,可是相照其他作品,比如說當他提理論的時候,好像也沒有很強的理論支撐。所以我在想《浪漫主義狗崽》這批詩稿,他能不能夠去找到一個更好的企劃。如果作者也不排斥比較大眾的類型,用這樣的方式去出版,我覺得也是OK的。因為看得出來他也是持續創作,所以也有足夠的稿件可以去篩選跟修改。大概是這樣子。

再來是《另存新檔》。我覺得回歸文本,它好像沒有辦法把她想說的話說出來。它可能很大聲,可能方法很多,但好像到最後終歸沒有說出想說的那個東西。她其實擅用多媒體,也展現了影像、音樂上的長才,但作為一本書卻沒有辦法達到那個效果。如果單獨把文字出成書,好像做不到她想要的效果,說不了想要說的話。這本書也沒辦法說出她可以說出的話,所以這個工具就有點沒有駕馭成功,或許影片或多媒體的東西會更好。我都會去想,以現有的資源可以做什麼,會對作者更好。

還有它的字數也比較少,但她有很強的影像能力,我就會想如果還是以書的想像去出版的話,是不是可以比如說辦攝影展,或搭配成圖文書。或者是說,整件作品是一個我們想像之外的,也不止於多媒體、也不止於表演,而是結合這一整套的一個東西。但這東西就不見得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因為我們現在是一個出版贊助計劃,好像也沒有辦法去補助她的表演或是影像創作。但作者一個人好像確實要自己去收集資源,在出版或音樂方面要找各種資源,這都好像有點困難,所以我覺得這是現存的困境,我不覺得這次的補助可以一次幫助到她去解決這些所有問題。當她處在一個跨界的位置,她也是主張跨界的時候,怎麼樣去站穩她各自跨到的界,這會是作者要去想出辦法的。

但是作品確實是偶有一些佳句的,比如說在〈20210522日〉這首詩,有描述在海前面撒鹽的句子。那你就自然會想到海、水、鹽,跟她在海前面做這件事情,還有驅魔或什麼樣的作用,會有這種豐富想像的畫面。但可惜的是,她並沒有在每一首詩或是四分之三以上的詩當中展現出來。我再補充一下,除了圖文書之外,或許旅行文學這方面她也可以嘗試。因為我還是試圖幫她找一個定位去歸類,但她如果不想,那也沒關係。因為我覺得大家如果有出版企圖,可以往某一種既定的形式去找,就像貨架上有一個缺,可以試著去佔這個缺。大概先到這裡。

然後是《藍寶》的作品,作者的文字彈性會是我覺得很好的部分,他似乎可以上手任何的主角,去說任何的話,去經營任何的方式,主題也很多元。我看他在發表會想要讓自己定位成一個鄉土的感覺,確實大家也可以讀的出來。他很有積極性,去串聯自己的東西,比如說取名《藍寶》的企劃,想要去銷售他的東西。可是正因為他的多元性,比較沒有辦法去一以貫之。

剛才各方的見解都是蠻好,我也很希望有人可以幫他想出一個企劃來串聯所有的文章,但我覺得這不會是作者自己要煩惱的事情。該怎麼講……我覺得作者他在生產端,作為一個可以豐沛生產東西的角色,我會希望他繼續寫不同的東西。有了指引之後,比如說大概知道這個東西比較是好得獎或是好申請補助等等,他去讓那個單一的種類做到夠。作者他基本沒有明確方向,但是當他取得了一個明確方向之後,他可以往那個方向去繼續寫。然後比如說企圖心上面,或者他想要標榜的鄉土文學的角色,會讓我聯想到作家鄭順聰或是洪明道的作品,或許可以參考這幾位作家怎麼樣去串聯自己的作品,找出一個相對明確的主題。也蠻希望他繼續創作,做他喜歡的,他也明顯很享受的這件事情。我覺得他終歸一定會有這個機會,以一個很完整的姿態獲得更多的獎助。

然後到《可能性之海》這邊,她也是位在一定程度之上的年輕寫作者。她強調主題是在寫「夢」,自己說她是「自動書寫」,寫作時模糊主角的性別,有點像讓夢自己去推展文字,然後又結合一些她抓出來的強烈的意象。比如她說三角形,她說這是在催眠自己的時候用三角形,同名的這篇文章有把這個概念說清楚就很好。但有一些……比如在神秘學的探究上,比如她寫:「據說愛斯基摩人因為生活中充滿雪而有許多形容雪的字詞。」這些傳聞當然乍聽很迷人,但是如果你對翻譯或者語言有進一步探究,會知道其實愛斯基摩人有很多關於雪的名詞,可能只是因為語言上後綴詞的變化,導致歸類起來字詞變成有30幾種,但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種。這就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像她寫的是小說〈三角形〉裡面,不見得要追根究柢去問這個傳聞哪裡來,但是她有完整陳述這概念,像這種有趣的點她可以去考究出來。但像愛斯基摩的部分她就沒有發現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當然那是更深究一點了。有點像我做了一場夢,醒來發現這場夢裡面有個東西,不小心暗示到一個很強烈的這種感覺。而當她主張寫夢的時候,我覺得反而這批作品不見得要以夢來貫穿,這是一批有一定水準的作品,她或許可以找到另外一個主題來賣這個東西。就不見得是夢,因為她自己也知道夢比較不好跟大家說明跟貫穿的時候,或許應該找得到一些相對更迷人的東西出來。

那《集合的掩體》是目前看到,我覺得文字最成熟、計劃也完整、技術達到水準的作品。說實話我自己其實沒有辦法完全看懂,但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其實像很多的詩集初次閱讀,它作為第一次閱讀的體驗,或者我去書店翻書時,我不會買下它。可是我翻的時候,我覺得這東西是讓我著迷,它有一種美在裡頭。例如你去教堂看壁畫,你沒有辦法第一次就知道所有的故事,但是你覺得美。《集合的掩體》就是給我這樣的感受。我會很樂意去收藏這本書,然後去深究它。可能要花非常多的時間等我、等讀者自己達到同樣知識水準才可以大概讀懂,但即便如此,我還是會喜歡這樣的東西,最終會去購買這樣的東西。所以我這一次也會希望《集合的掩體》可以讓更多人,有更大的基數去嘗試理解它的美。或是不理解,但可以知道有這樣一個作品存在這樣子。

那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林子弘:謝謝,各位老師都已經點評過了六件作品,那我們現在先短暫的中場休息。


下半場紀錄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紅樓詩社第九屆【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徵件辦法

  紅樓詩社第九屆【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徵件辦法 一、         贊助對象: 擬於台灣出版之個人原創文學作品,文稿已全數完成並尚未出版成冊者,均可提案申請 ( 每人限投稿一件作品 ) 。   二、         贊助金額: 1 名,新台幣十萬元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