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臺北市紅樓詩社
2024年第九屆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決審會議紀錄
會議時間:2024.09.14(六)下午
評審名單:言叔夏、吳佳駿、楊富閔、煮雪的人、賴凱俐
主持人:林子弘 (理事長)
紀錄:劉千惠 (總幹事)
入圍作品:
編號 |
作品名 |
文類 |
作者 |
02 |
《開天闢地去野餐》 |
詩集 |
陳怡安 |
14 |
《狗與一只塑膠袋的浮游地誌》 |
中篇圖文小說 |
陳雅馨 |
18 |
《「......可是我愛你啊。」》 |
短篇小說集 |
陳艾琪 |
19 |
《佩加索斯的癒感》 |
散文集 |
小令 |
24 |
《天黑別洗碗》 |
詩集 |
關天林 |
25 |
《噬神師Eclipses》 |
詩集 |
雨曦 |
林子弘:大家好,我是林子弘,我是紅樓詩社現任理事長,也是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的負責人。首先要謝謝各位評審,願意幫忙今年出版贊助計畫的評選工作。尤其今年因為最後一天同時收到的稿件較多,最後是收了31件。十分感謝各位老師看完這麼多本書,並且順利選出6本入選作品。評審第二階段的分享會已經如期進行,這也是這個計畫一直以來我們覺得比較自豪的部分。經過分享會,由作者在現場的準讀者們交流,聆聽之後,大家也許會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待會依續請幾位評審老師個別點評這6本作品,中場休息之後,下半場會進行綜合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補充。如果有想要拉票或強烈主張的話,可以在這個環節討論,不一定要拘泥於時間,大家覺得差不多有共識的話,我們就可以進行最後的投票。(方法說明略)
那我們就按照之前用過的潛規則,依來的順序最慢的人最先開始作品講評。那今天最後踏進來這間的是煮雪的人(大家笑),慢了凱俐一點,晚了一步,失之一步(笑),就請先發言。
煮雪的人:那我就先針對各個作品來說,這次評選像剛剛子弘提到有發表會的部分,這是紅樓這個獎的特點,應該是臺灣目前唯一的對吧。我猜有人可能會想到,有些作者很善於用文字寫作,但他不善於發表,這確實是個還蠻常見的現象。但既然這次的比賽有發表會的環節,我就認為發表會的表現要占比重蠻高的。反正如果是不善發表的(作者),他還有其他的機會可以去參加。作為一個出版品的贊助計畫,我認為除了作品好不好之外,出版品整體給人的感覺也是蠻重要的。就是我們要怎麼去說服其他入圍者,今天我們決定把獎金頒給這一位,而不是(其他人),我認為出版品的完整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點。所以我這次看這些作品,第二輪跟第一輪不同的是,第二輪我會更著重發表會還有書籍完整性的部分。
因為我主要創作是在寫詩,所以會著重在這三本詩集的評選。那先重新說明,我初選時候講過的選擇策略。詩人洪聖翔曾經在一篇詩評裡提到,他覺得現在年輕一代詩人可以劃分為楊牧的繼承群體跟裂變群體,或者我們也可以將後者視為夏宇的繼承群體。楊牧的裂變群體舉的例子就是衛生紙詩刊和他說的某些詩人。我自己也是從衛生紙詩刊起家開始寫詩,所以我可能也算是那一群。但我觀察這幾年是楊牧繼承群體方面的作品比較受矚目,像是今年得到台積電旭日書獎的蕭宇翔《人該如何燒錄黑暗》。所以我自己也會希望透過一個獎,再看到更多屬於所謂裂變群體的詩集。我想大家都會認同這次詩集的水準都很高,甚至我覺得有好幾本雖然沒有入圍到第二輪,但我真的覺得出版也OK的那種水準。所以我在選擇上,主要不是從好壞,而是希望讓詩集透過這一次的評選被看見,能放上去斟酌。
我直接不諱言的講,我覺得《開天闢地去野餐》是我心目中最希望被出版的作品。在發表會上,她其實已經很清楚的闡釋自己的創作理念,想要討論「如何談論世界」。她在發表會的表現也幫作品大加分。我覺得評選詩集跟小說有很大不同,小說可能富閔老師會更清楚,但我自己覺得,評選小說應該是看作者如何去試圖掌控虛構的可控世界。好的小說家應該要可以控制他的作品。但我覺得詩人相反,詩人應該是要試圖接近語言上不可控的世界。如果有一個詩人說他可以完全瞭解自己的作品,我反而會懷疑:你真的有搞清楚為什麼寫詩嗎?我自己的看法是這樣,這個《開天闢地去野餐》的出發也是這樣,她想要去理解世界是怎麼一回事。而且這個標題真的取得非常好,因為它前言提到要探討世界,世界從以前觀念中很重要的就是空間跟時間嘛,還有愛因斯坦提到相對論的部份。所以她寫「開天闢地」,因為盤古開天闢地是我們最早的神話對世界的想像,當然我們這個觀念慢慢也在改變。最後進到「野餐」,就進入現代、當代、個人的世界。而且「野」這個字就是空間,「餐」是時間,我們吃飯一定要有個動作在進行,所以我真的覺得這個標題取得非常好,也非常契合詩集想要討論的主題: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加上她在語言的使用上,讓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怡安個人風格的作品。所以如果今天要選擇一本詩集來出版,我希望這本詩集可以被看見。
那再來是《天黑別洗碗》,在發表會的時候,他的解說也幫作品加蠻多分,我真的覺得它也是非常值得出版的作品。只是如果跟《開天闢地去野餐》的選擇相比,畢竟《天黑別洗碗》比較像是個人作品的集結。因為今天是評出版贊助計畫,比起一個作品集的概念,我會更希望作品有明確主題的寫作策略。我覺得兩本都是很好的詩集,但從這一點來看,《開天闢地去野餐》會更適合。
至於《噬神師Eclipses》,他發表會的表現就比較可惜一點。他是花很多時間在朗讀,當然讀詩也很重要,但在這個場合我會更希望聽到他的寫作想法。那位作者還很年輕,所以未來應該會有很多機會。其實作品本身,我覺得他是個有野心的寫作者。你可以看到他想要在寫作的技術和主題上去觸碰很多部分。但有時候這反而會讓你的主題有點失焦。
那剩下三本不是詩集的部分,我的寫作經驗沒有像其他老師那麼多,我就從一個讀者的角度去出發,去談這三本書。
第一個要談的是《佩加索斯的癒感》,這次(投稿)的散文大概有三四件作品,當初選這本,是因為它是散文裡面我覺得文字最成熟的作品。如果今天是要選散文(獎),我覺得就是這本。它的主題非常好,我們現在也知道作者是誰,她的個人形象也非常鮮明,寫登山、茶、插花,就是一個很符合她個人風格的作品,所以這樣的文字讀起來是非常通順舒服的,我也是蠻喜歡的。
另外一個作品是《狗與一只塑膠袋的浮游地誌》,它應該是這次在出版的角度上最完整的作品。甚至還有圖,是本圖文小說,甚至連字體也都已經編排好了。她有兩個敘事,有旁白和狗的視角。這樣的安排都蠻有趣的,我個人也蠻喜歡她這個小說的設計。
《「......可是我愛你啊。」》,作者安排故事的能力非常強,結局都讓人耳目一新。而且我覺得厲害的是,作者很瞭解各個不同層面的人,每一個角色都是不同性別、不同族群、不同職業的人,但她都能夠用很好的方式呈現出來。作者也是有編劇經驗的,所以這方面讓我蠻驚豔的。我蠻喜歡這一本,但會讓我覺得可惜的是,它還沒有讓我感覺到有去補足劇本跟小說中間的鴻溝。它是一個很好的故事,但是一個好的小說,我們知道故事不是唯一的要素。好故事也許是個出發點,但還有其他更重要的部分。那個部分我覺得它還有很大的加強空間。
林子弘:好,那請凱俐老師。
賴凱俐:我從《狗與一只塑膠袋的浮游地誌》這一篇開始,我認為它的優點在於作者描寫細膩,狗與塑膠袋的旅途多采多姿,穿插有個性的人物登場,讓整本小說更加立體。描寫自己親近的陪伴動物離世,這類的書寫不少,但作者為牠創造一段新旅程。故事中的狗本來是被綁住的,但作者後來讓牠可以去探索世界,對我來說是新的視角與思維。這不但療癒了飼主自身,也將思念轉化,將生命用另外的形式延續下去。
我相當喜歡作者對許多植物、氣味的描繪,都非常細膩深刻,但文字使用不會成為高牆,也不會讓我進不去。這可能有點主觀,我覺得若是文詞比較刁鑽,讀者會覺得有點出戲,但這本小說裡面並沒有看到這個缺點,寫得深得我心。
在狗的旅行當中,當然以狗的行走狀態的視角來說,自然也會看到許多人類生活餘下的碎片,比如篇章中寫到一些我們人類視為垃圾的東西。但對狗來說都不是什麼問題,那些物品他沒有評判,都只是他看到的一部分而已。評判的部分,比如說蒲公英或孢子,容易刺激鼻子讓我打噴嚏,我可能會覺得有點煩、有點討厭,但在作品裡面有很多這種狀態它都沒有任何評判的角度。我覺得寫起來跟自然合一,是一個互相接納、互相融合的旅程。對她來說,從繫犬到自由變幻的狀態,最重要的是自由和出發旅行的勇氣。
再來談到簡報的部分,我覺得作者的態度很真誠,我第一輪評審的時候也擔心這個插圖會不會太粗糙或者太簡單,但作者對於圖的美化也願意再修飾。以我的職業角度來看,這本我覺得是完成度最高,希望能給她補助的作品。
第二本《天黑別洗碗》我也還蠻喜歡,閱讀這些詩句,可以循著詩人的生活脈絡去走一遍,比如說與編輯、印刷等相關的工作,或者是香港街頭的聲音。對我而言也是一個作品的集結,把作者各個階段的作品收錄起來。但是我覺得他運用字詞很平易近人,讀者容易進入情境。也有一些是表面上寫的很簡單,但藏了很深的寓意在裡面。比如標題「天黑別洗碗」說因為居所很窄,晚上洗碗可能樓上樓下會聽得很清楚。暗喻香港居所很窄仄,大家在裡面生活起居,鄰居就會被吵到。因為作者提到他搬遷來臺灣,我就會想這是不是其實也深深的藏著捨不得離開或者是想家的心境。像寫病房、日常……,這些看似很微小的事物,我認為作者在情感上面控制還蠻節制的。如靜物畫裡即將動起來的微小物品,鮮活了整幅畫、整首詩,本來只是平鋪直敘,但在最末處活色生香起來。他的創作也在普通的動作中,將生活撐開一個空間,讓人多些餘裕遊走。我相當能同感這樣的心境,如果這本得到紅樓補助的話,我很想跟他談願不願意來松鼠文化出版。
再來是《開天闢地去野餐》,詩人的用典廣泛、豐富,像神話、考古、宗教、傳說、科學、量子力學等等都可以融入作品當中,足見詩人博學、融會各領域知識,才能運用自如。裡面有幾首詩我都蠻喜歡,比如〈愛這個世界〉有很具體的描述、層遞的概念,最終通達詩人的目的地,這樣的詩閱讀起來是有幸福感的。比如〈流露真名的時刻〉,開頭撫摸著鑰匙,好像帶著疑惑和未知,進而解開廣袤的世界,讀來也是相當開闊、舒適。作者在營造環境的功力、帶領讀者走進情境的功力的確很高明。〈來到夠遠方〉,走遠到一個境界後才能心有所愛,心無旁騖,詩人的嚮往與執著,具有堅強的生命力。詩人不只描寫積極正向的情境,她重思索、善用翻轉,因此讓不少詩在最後都會停留在一個開放式結局,留待讀者自己去解讀,去思索我的生命、我在討論的生命是什麼。我覺得有達到作者想要創作的這個理想。
詩人在分享會的時候也很真誠,我也從分享會裡面得到更進一步對這個詩集的瞭解,才比較能進入這本作品的概念。但我本身可能天資還不夠,我覺得它在文字跟用典較為高深,較難理解共感、較難進入詩人作品的核心。可能我還差幾步路,會有種距離感,這是我自己覺得有點可惜的地方,我反覆讀了蠻多次,還是覺得需要多讀(涉獵)一點。
再來是第四本書,《佩加索斯的癒感》。我還不知道作者是誰的時候,讀起來其實就已經覺得好像很熟悉。作者從她個人出發,在散文的字裡行間細細描寫,無論是山、茶或是生活,一景一物這些動作,都一再回歸自身。在一篇散文的幅度裡,帶回到自身的覺察能到四五次以上,有點像是正念的形式。就是在每個當下感受、觸覺,各種感覺都去覺察,回歸到自己身上。大多數的篇章都讓我覺得充滿禪意,有天人合一的感覺。
書分成三輯,每一輯都有特色,比如第一輯她寫山的部分,從一個都市人的角度入山,寫辨識蛇、看貓頭鷹、看各種植物,然後帶到自己的內心投射,詢問自己找的是什麼?再帶到山擁有毫無人為目的的生命,全然的接納。但是她同時也寫出人跟山之間的關係。所以她在寫山這個標的的時候,不會只從一個角度進去寫,寫得很全面。比如說她寫自己身體的變化,從一下車就吐,到能全然的放鬆。寫他人敬山,有人會飯前禱告、與山分食。寫某些人類對山的不尊重,像是有人野餐完,鍋具食材就丟在路邊。她寫的面向非常廣,讓我這個很少爬山經驗的人,透過她的文字可以進到她的世界。
她也寫茶、茶具、茶道、花、香、灰,寫自己投射的驚奇、寫原本的執著與放下、回歸。比方說她寫茶,到最後覺得水可能才是最根本,回歸本心、回歸初心。作者很誠實,在流暢的敘事中分享自己對萬事萬物的關照與體悟。然而集結散文篇章作為一本書時,卻難免有種重覆的感覺,我還是覺得有點小可惜。比如說寫山的時候,出發,然後在山中休息,休息以後醒來或者是不想醒來,最後再去思考。這個方式和路程好像可以再多一些變化。或者說寫花、寫香,她也是原本有個態度,然後遇到一件事情覺得很驚訝,或是覺得和原來的憧憬很不一樣,之後才回歸到根本。這樣子的書寫並不是不好,只是整本書有沒有可能去做更多的變化?或描寫更多的面向,可能會更豐富散文集的層次感。
《噬神師Eclipses》,當時在初選的時候,我給的評分在比較前面。以書寫的部分來說,詩人企圖要去創造自己的語言系統,而這樣的創造的確需要大概一本書的量體去運用。詩人寫離散、日食、吞噬、重生……用文字去建構荒蕪、衰敗、邊緣的景像與感受,用讀者相對能摸索、想像的詞彙引導,進入可能與詩人相近的孤獨世界。
我相當敬佩詩人在寫香港抗爭的幾首詩,對我而言詩人是在抗爭現場的,就算不在現場,他的詩也參與其中。他擅長構築景物來營造內心的風景,像是抗爭的街道,造成詩句就像人物遭受創傷的解離狀態,讓讀者是帶有一點疏離的、抽身在旁的距離觀看著。因為很多書寫香港抗爭題材的作品是以第一人稱或第一視角出發,而他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這樣的距離比較冷靜、不會陷入巨大的情緒中,卻能更深入情境裡,以書寫衝突的手法來說,是相當高明的。
詩人在詩句中也寫了貓與狗以及許多物種,他在分享會時有講到:動物比人類更誠懇。如果以這個線索再去重讀他的作品,比如說他寫到欲望,可能使用了一些動物的姿態,借位表達自己誠懇的情緒與思維;詩中也有不少將欲望與動物意象緊扣的部分,我想也是詩人在詩中想盡可能誠實地描述,無論是真實存在或是用語言去建構的世界。
最後我覺得比較可惜的事情是,在分享會上詩人大概較不擅長解說自己的作品,我本來期望可以聽到更多關於創作的核心,但是好像得到資訊比較少。詩中有大量物品作為借代,隱喻詩人心中的景像,但也有不少指涉不易辨別,較難理解,可能也不易如作者的期望,去解開讀者自己的答案。
最後是《「......可是我愛你啊。」》,可能與作者曾為編劇工作者的養成有關,作者寫人物姿態、寫環境細節,都相當細膩,畫面感十足,筆觸也相當流暢。我自己相當喜歡〈花謝若落土〉,回溯姑姑和姑丈的相遇、多年婚姻生活,結局停在一個美麗的片刻。還有〈#MeEither〉這篇結構完整,節奏有緊有疏,鋪排轉折都用心,結尾也收束得很好。
但是看整本書的話還是有點美中不足,在於不少故事都是戛然而止。這可能在影劇上是一個優點,但是在小說裡面可能會是致命傷。可能作者希望將故事停留在讓人有懸念的地方,如同電影短片或短劇集一般的效果,收在一個讓人心癢癢的狀態。但你前面花時間、心力與篇幅的鋪排,到短篇小說結尾時,突然停止而不一定有對應那些鋪排,我反而覺得那些被浪費掉了。我大致可以理解作者短篇小說的鋪排中,各種元素都是為了建構主角這個人,進而引導入結尾;但是各種元素的連結是不是真的那麼強?這些連結是不是有必要?我認為是作者創作時可以再多思考的地方。
比如拿〈丹尼男孩〉來講,主角是個還未出名的小模,當年在修車廠工作所以認識Sean和蘇吉,這個連接可以理解。可是後來提到會偷偷塞錢給他的小姑姑跟她兩個尼特族的兒子,只提到了一點點,後面就沒有再讓這些人物出場,我覺得有點可惜,像這樣的情況還不少。所以我覺得編劇跟小說的寫法不太一樣,我認為短篇小說貴在精煉。是不是要放進情節的旁支?要放多少?都是可以多思考的地方。
最後我覺得可能是作者塑造的角色跟我身處的環境大不相同,有很多人物的反應會讓我在閱讀的時候分心,思索這世界真的是這樣運作的嗎?例如〈丹尼男孩〉中三人那麼要好,其中一位自殺了,蘇吉沒有第一時間和丹尼聯繫,這是一般人的反應嗎?聯繫後第一時間是談公事,最後才問起丹尼o不ok?這對我來說是真的比較難以認同。
還有〈小死亡〉這篇,我相信以短片呈現會有獨特的效果,但背景設定或人物反應實在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像主角的反應,主角很多年沒有跟這個朋友聯絡,突然跟他聯絡,他在上班,但他一call就來,然後他們可以在屍體旁邊想辦法還要再多做一些假證據。雖然創作本來就是天馬行空,但大概是與我所能理解的世界、人類的反應差異很大,會變得無法同理故事主角的處境,覺得情節很離奇。
我想要給作者的一個想法就是,奠基於現代生活背景的小說,到底是不是要跳脫一般人的行為模式才有故事性?還是說其實可以在貼近真實世界的狀態下,也是可以有個很好的開展。我想這是創作很大的試驗與挑戰。
林子弘:謝謝,下一位的話應該是叔夏老師。
言叔夏:大家好,那我看決審這六部作品主要還是從三個方面考慮。第一個當然是作品本身,這我們在初審的時候也討論過。另外一個對我來講比較重要,就是關於出版這件事,因為這個計畫獎金有很大部分是跟出版一本完整的書做連接。對我來說出版跟作品本身的好壞,像剛剛煮雪講的,我可能從書的規模去考慮,會比起作品本身還要來的更多一點點。最後一點是發表的部分,因為分享會我沒有到現場,後來去看回放。其實我在看影片的時候有點矛盾,我有點不太想讓作者影響我,但我不知道應該要讓這個發表介入多少,所以我想最後可能還是要回到作品本身。比方像剛剛兩位都有討論到的《噬神師Eclipses》,那本作品就會很需要作者來陳述它。然後像《開天闢地去野餐》,我反而希望不要知道作者是誰,因為它本身就是一部具有某種不可知的、神秘的、未知的東西,這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這三個面向會是我這次評選過程中比較在意的面向。
因為入圍作品裡有蠻多文類的,評審過程不免也有我個人的偏愛跟主觀的部分,這點還請作者理解。我就不避諱的說了,我的首選應該還是《開天闢地去野餐》這本詩集,我也必須要很任性的說:我很想看到這本書出版,我想要去哪裡都帶著它。(大家笑)
千惠:那寫推薦序就可以找老師囉!
言叔夏:因為這次我暑假去傑克,我有把它帶去歐洲,還有另外一本沒有被選進來,就是《春天讓我們想懲罰自己》。這兩本是我初選的前兩名,它們也都做(裝禎)得很完整,很適合放行李箱,所以這我就把兩本書放在旅程當中。
我覺得《開天闢地去野餐》它有個非常個人的、私密的、內在的迴路。因為我對詩集的出版並不熟悉,不知道出版社是怎麼樣去決定一本詩集可不可以出版。可是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常在想:這本詩集應該只能自費出版吧?因為它好像需要有一個跟他人的連結,就像剛才凱俐說到的,你要進入它,你需要找到它的地圖。它沒有一個非常公共性的東西,只有一個柏拉圖的洞穴,這個洞穴有一個映照在上面的影子,其實指的是作者自己的投影,所以讀者要去解讀這個沒有被具象化的影像。但這也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因為如果詩集概念是她如何去辨識這個世界的話,她其實有一個自我指認、自我辨識的過程。這個過程的迴路,她如何去塑造它,我覺得是它最美的地方,非常自由。
初審會議的時候我好像有提到,我覺得他們都有種很年輕的感覺。可是我這次再讀的時候,反而覺得它有一個沒有年齡的、沒有國籍的,它是她自己的安那其的感受。她的題目是開天闢地嘛,我覺得她正是在一片黑暗的蒼穹當中,試圖去撐開世界,找到一個光。她用開天闢地這麼大的口氣,可是她只是為了要尋找一方野餐的地方。我覺得這件事情是件感覺有點奢侈的事。這個作者跟她的世界之間保有一種餘裕,我非常喜歡這種創造本身的餘裕感。
我自己念過東華大學,詩集裡面有提到花蓮的山跟海,這對我來講會引起我某些很個人的共鳴。就是花蓮的山跟海好像只是為了遂這個願望,只是為了要撐開這個世界,在那個地方找到一個野餐的空間。所以我很願意在出版贊助計畫的評選當中去選擇它,不是因為其他作品比較不好,是我覺得也許她一個人到外面要找人幫她出版,可能不是很容易的事。
其實我也不知道詩集出版市場是怎麼樣,我覺得像現在這樣的時代,大家很急於揭曝你身上的特點,然後去被看見。但是相對於此,這樣的作品,她沒有要找出一個符號去代表自己,我覺得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支持它,我已經拉票了。(大家笑)
然後第二本是《佩加索斯的癒感》,這本我也非常的喜歡。這部作品就如同剛才兩位所說,它的個人風格非常的強烈。它雖然是散文的形式,但在臺灣這一兩年的散文寫作裡,它反而是很少數的。第一個是物理性,它的篇幅都不是很長,寫得非常輕跟靈巧,某種程度上跟西方那種essay的系統,有一個很親密的關係。我對作品裡的很多片段都蠻有感應,當然以題材來看的話,它有一個主軸,跟自然書寫非常親近。可是它有別於一般傳統自然書寫的散文譜系,那種有大量的知識被拋擲出來,整個填的很滿(的類型)。這部作品的核心反而是空白、空隙,裡面留了很多讓你呼吸的地方,這是它非常迷人的地方。
不過回到剛剛那三個面向來看的話,在出書上要如何把它整理成散文集的規模來出版,我覺得她還可以思考一下。但是我自己本人非常喜歡它,希望她可以繼續再完成。
另外是《狗與一只塑膠袋的浮游地誌》,這部也是我初審的時候就蠻喜歡的作品。就像剛剛凱俐說的,我也覺得這部作品非常完整,它已經直接可以拿去出版。我很喜歡她的圖,雖然大家可能會覺得很草,可是相對於她的文字,我更喜歡這些草圖。我不知道作者後續如果真的出版的話,這些草圖會不會再修改,比方說變得更精緻或者是上色之類的。但草圖的這個階段就已經蠻吸引我,它有很多的變形啊,比方說人的形體在狗的世界裡面,用圖像的方式去呈現。這個部分跟她在文字裡面提到的,人跟狗之間,或狗看到的世界所看到的好像沒有邊界(相呼應)。如果大家養過寵物的話,大概就知道。我覺得動物好像對於人所在意的、物件跟物件之間的結界這件事,對牠們來講好像沒有這個部分。比方說生跟死這個界限,對動物而言可能不是用語言的方式去理解這個邊界。這部作品某種意義上很輕易的用了圖像去做了跨越,所以我覺得還蠻好的。
《「......可是我愛你啊。」》這部作品,作者有說到希望這是一本床頭的小書,其實書裡處理了很多內核還蠻堅硬跟沉重的課題、各種的矛盾情結。我跟凱俐談到的(同感),從劇本工作者的角度去完成這個作品的話,前面揮灑出來的各種生活當中的扞格矛盾,情節上的這些東西被比較簡單地收束在愛下面。這不是說不可以被收束在此,而是收束的過程裡,她好像還需要一個技術的路徑去轉換它。所以雖然這確實是一本可以在床邊睡覺的時候拿來讀的東西,但是因為我覺得小說還是有其內在的某種技術跟核心之間的連接和要求,也許這個作者可以再想想看,它還可以再發展一下。
然後《天黑別洗碗》這部詩集有一個非常漂亮的題目,也許因為他是香港作者的緣故,我覺得他的語感有自己的邏輯。他連接事物跟鏡頭的方法、斷裂,跟讓這些意象顯現的方式,我其實都覺得還蠻特別的。可是就每首詩的完成度來說,我自己會傾向《開天闢地去野餐》,整個水準更整齊,每一首詩都很完整。所以如果要在詩集裡面選一本的話,我會選《開天闢地去野餐》。
然後是《噬神師Eclipses》這本作品。其實類似這種選擇使用許多相對來講比較艱難的詞彙去製造出符號感,詞語背後的概念跟論述會變得蠻重要。加上他寫作的路數、語感跟呈現這本書的方式,都是很概念化的東西,那他又用一個相對難度很高的技術去呈現概念的時候,我們很可能就比較難去接近它。
大概是這樣,這是我的想法,謝謝。
林子弘:那下一位是富閔老師。
楊富閔:
對我而言,這是今年最特殊的閱讀經驗。使用閱讀而不是「評審」,除了作品並非單一文類的參賽稿件之外,而是我們更直面地去感受到了作者對於「文學」的製作與手路。加上我們看到的與其說是書,更接近於一種正在「成書」的特殊狀態──這個狀態,使得文學邊界顯得模糊,卻也深具魅力,充滿各種可能。這次入圍的五部,皆是精彩的作品。我好像是在見證與參與它們的出生。我是負責接生的其中一名讀者。因而,整個閱讀過程是非常興奮、歡喜的。
《開天闢地去野餐》,我們眼前看到的這一本小書,已經相當完整,是忍不住會想要收藏的一件珍品。作者從「世界」這個高概念的發想,以迄內容的分輯,均展現了穩健的架構,敘事的架式十足,而輯中的設定,各有其理論的依據,與問題的關懷。步步到位。若有志於設想一本新書的初學者,本書將是極佳的範例。而作者對於「文學」的設想,根植生命的沃土、與其周圍地理的連動,最後總綰而成了「開天闢地去野餐」的宣言。詩集流瀉出了一股在不安與險局之中,仍執拗地要出發、要去寫、要去愛的清新感。
《天黑別洗碗》這本詩集與《開天闢地去野餐》的閱讀經驗都讓人驚喜。碗的邊界、形式與脆弱,引誘著我們一首首往下讀,而黑的直視與召喚,瀰漫全書之中。我們像在找路,詢問詩人關於「黑的地址」,以一種「搶救」的身姿。這本詩集,時而見到閃藏的光影,非常迷人;書名的「別」字,因而更是一顆對於指令、規範與禁忌的搖晃的鏡頭。「搶救雷電,把它的靜救回來。」喚醒了每一首詩。彼此共振。也讓這本詩集有了更為深邃的視野。
《噬神師Eclipses》這本詩集同樣給我開天闢地的寫作氣魄。詩集的分輯邏輯,像是提供讀者,前去辨識與指認文學的「索引」。我們可以根據詩人精心繪製的語碼,去到一個新世界;也可以從另一個世界,回返、降落在詩人供給的認知模具。這本詩集,牢牢將我繫住。我其實更喜歡它的後記的命名:「請不要用炙熱的心去焚燒草稿」。當成書名也可以。有一種地平線被無邊無盡推衍開來的大器感。
圖文書《狗與一只塑膠袋的浮游地誌》的部分,這是一本完成度高的作品。幾乎讓人忘記是在評選,而全然走進了作者的心靈世界。無論圖像的語言或者小說的敘事,充分展現作者駕馭一個容積複雜、篇幅偏長的故事的能力。或許因為圖文的跨媒材並置,作者在結構的安排與情緒的線路,都經營得相當細膩手路。我很喜歡塑膠袋的意象,那樣一個捉摸不定的符號,無所適從的飄盪,對於存有命題的思考,都將「創作」的層次推得更遠。書名地誌二字像是砝碼,則讓書有了重量。
再來是《佩加索斯的癒感》,這也是我很期待看到成書的一本。特別欣賞作者的語言,輯一的「山心總是難免的」,無論輯名命題與輯內內容,極具識別度。我甚至認為,書名若以「山心總是難免的」作為定錨,或許風格與局面會更清晰──因為書中探討皆是人與山的複雜關係,以及衍生而來的雜感。而作者面對看似嚴肅的自然書寫,以用字遣詞的幽默,在抒情的手路上,走出了自己的步數。輯二輯三,可以交織在輯一之中;或者單就輯一,聚焦、擴大去寫。是一本好看的書。
然後《「......可是我愛你啊。」》是唯一的一本短篇小說集。作者的選題與敘事的語言都極具風格,〈徒生一家〉與〈花謝若落土〉是我很喜歡的兩篇。特別是〈花謝若落土〉的針車,這個意象藏著龐大的象徵資源與故事能量,可以擴大去寫。我覺得書名很好,書名看似無語的「刪節號」啟動了我們對於「上文」的好奇;而在無語的點點點、刪節號之後,召喚了古老的「愛」字。愛是一記最真誠的答覆。書中故事都是對書名的「……」的延伸,也是對愛的(反)辯證。
林子弘:好的,謝謝,再來請佳駿講評。
吳佳駿:好的,我觀察跟考慮的點主要會分為三個。第一,這部作品要怎麼跟讀者互動。包括小一點的是成書後像那天分享會的場合,或者讀者要將它拿去大學報告、未來想報名這個獎的參賽者可以從什麼角度去理解這本書。大一點,可能是這本書的目標群眾有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在後續行銷或編輯上可以發揮的空間有多大。第二,就我自己的體感,因為這是紅樓詩社辦的獎,雖然實則是文學團體,不過名字上是詩社。所以歷屆的得獎作品,詩集的名氣比敘事型文字作品大得許多。出版後如果在宣傳時加上這個獎的首獎等等字眼,會是詩集得到更多幫助,所以這會是我考慮的部份。第三則是我一直在猶豫應該選完成度最高,現在已經是這作品最好狀態,可以馬上出版的東西,還是選它上限很高,但仍明顯需要編輯幫忙修改一下的作品。要完成度高,還是上限高(,在兩者之間衡量)。
首先,《佩加索斯的癒感》是我覺得上限很高的作品代表。除了文本本身,小令自身在茶跟山累積的形象也能幫這本作品說故事。不過我和富閔老師的看法不太一樣,我覺得第一輯部份寫山的小令有點太害怕了,後面兩輯大部分內容跟經驗更靠近自身,讀起來親近感會有區別。要我來說,我覺得這更像一本以禪為主,或者說以後面的香、茶等等,佐以個人人生內容為主的書。第一輯寫的山我覺得在胃口被養很大的自然書寫的目標讀者看來,或許會覺得太過從旁邊掠過了。然後我覺得書的各篇太過獨立,當天分享會時有一個明確的,像英雄成長路徑般的順序會更適合對初見的人閱讀。建議作者可以在文章裡安排時序,哪件事作者先遇到,哪個後發生,前後等等的可以加入一下。
另外我覺得上限也極高的是《狗與一只塑膠袋的浮游地誌》。它本身文字維持一個輕,而且一路堅持到最後這本身就很難得。我覺得分享會那天,作者的發表也十分能召喚文字以及讀者對書中一些感情的回應。不過報名時它寫的文類是小說,我其實覺得以出版的想像來說,以小說出版好像不太有優勢。其實圖才是它整個閱讀的主軸,很像歐洲漫畫或是波隆那繪本比賽出來的作品,在出版的想像上面可以以圖為主,文字反而是輔助的狀況。字很多,故事性很強,但在視覺主要還是由畫負責引導的形式,更可能抓到(更多讀者)。
另外我一直對它的目標群體覺得有點疑慮,很怕明明是那麼好的作品,有可以讓超多人知道的機會卻錯過。特別是他的狗描寫得非常棒,這樣的書如果簡化為寵物離開的話,可能會稍稍減損它面對整體群眾的可能性。它其實有很高程度是可以跟很多人,甚至是比較年輕就是小朋友之類、學齡時的兒童,讓他們透過圖還有文字去感受,我自己會這樣想像《狗與一只塑膠袋的浮游地誌》這本書。現在狗的冒險故事質感很純,非常美。我在想如果有主人的角度也加入,讓這本書有一種比較散文式,別讓我走那種討喜的人與動物設定,可能比較俗,但也是一個選擇。我其實覺得它比較不像是小說
然後我另外一本非常喜歡的是《開天闢地去野餐》。在初審讀的時候我喜歡這本的前半部,但是後半部讀著會覺得有點斷裂,太收縮到個人。比方她在寫惡女的這部分,出現了很個人經驗跟閱讀經驗的限制,所以讓我覺得跟題目有點不太一樣。但在聽完整個發表會之後,我自己的解讀是,前面的「開天闢地」是一個比較大開大闔,開展式的,在討論世界是什麼的事蹟,後面「去野餐」就回到自己比較私人的部分,透過這樣張開與收束的情況去(處理)。而且我覺得他的詩集節奏非常棒,特別是像他中間關於科學那段。因為它的整體文字長度都相對的比較短,讓我在讀詩集的時候,有一種閱讀節奏上面的錯落。短促,還有各種形式的小試,讓我覺得這是一本有設計跟節奏的詩集。
《佩加索斯的癒感》、《開天闢地去野餐》跟《狗與一只塑膠袋的浮游地誌》是三本比較接近我心目中這次的第一名的樣子。但三本的的區別對我來說可能就真的是在編輯上面需要的程度,《開天闢地去野餐》是我覺得最接近可以直接出版,它現在應該是最好的樣子。《佩加索斯的癒感》就像我剛剛講,我覺得他它山跟輯二輯三的部分區別有點大,它還需要編輯,但其實是非常好的作品。
那《天黑別洗碗》的話,我覺得作者在現場的發表是讓我非常享受的一段經驗,我聽得十分過癮與幸福特別是他在講跟文字跟詩之間關係的部分。我記得他在分享會上發表詩的順序跟書中有點不太相干,我想如果這本書出版的時候,是不是要讓書編輯成他在分享會上講的順序比較好,甚至也多放一些他在分享會中引用的各個書的文章,然後甚至讓作者更跳出來講。不好意思,我對詩集的呈現沒有很多經驗,但就會覺得這樣是不是能讓讀者更加的進入。
那艾琪的《「......可是我愛你啊。」》這本短篇小說集,我覺得她設計小說的架構為錄音帶A面B面,以第一本書來講有點太過厚重。作者在介紹自己的第一本書的時候,設計成這樣我自己覺得有點危險,比較不吃香。這有點像作者已經組起一個自己的樣子,不太歡迎讀者開放式的去認識她。我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就是她說寫作一開始設定成能夠在睡前輕鬆閱讀的作品,我會想那應該是極度輕薄的書,但是它每篇小說還是有一定的字數,有點想像落差。所以我想她是不是能夠把篇幅再更縮短,特別是這些小說所要講的情感其實都非常的瞬間。會像剛剛兩位老師所提的,就是人物部分比較非現實。但我覺得他很敢寫人物這一點可能跟她當過編劇有關,下人物很狠這點是我覺得現在很少人做,但搞不好是市場上小說讀者在期待跟預設的東西。
最後的《噬神師Eclipses》,本來我期待分享會的發表作者能夠再往延伸邁進,但最終還是比較只停留在文本。它在詩集的呈現上,可能就不能走一般詩集白紙黑字的呈現方式,可能像萬達或是一些詩人會把詩集在形式上面做別種樣式的呈現。以他想告訴讀者一個巨大的系統的情況來看的話,也許書的形式必須有多一點的指示
大概是這樣子。
林子弘:好,我們先休息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