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廳梭】詩人講座——達瑞


【廳梭】詩人講座——達瑞

20180907 1900-2100




達瑞:收到邀請,剛好詩集出版,就順勢答應了,後來收到題目的時候有點驚人,第一題是「影響自己創作的經典讀本、作家」,第二題是「談談創作的方法」。那時候覺得:「唉,好困難哦。」我通常不會說自己是創作的人,一直對文學沒有什麼崇高的理想或見解,對編輯工作才比較感到自在跟有把握。所以新書講座上,逗點文創社長介紹我是詩人,就覺得尷尬。心裡對於詩人這個稱號是比較慎重的,我會直接聯想到,比如年輕時候在看北島的那種感覺;比如說能反映社會跟時代的脈絡、脈動,有一些關聯性的(人)。某一些稱號必須套用在某一些作品,才稱得上那種感覺。現在這麼多人拍電影,拍過一部電影就是導演了嗎?我不覺得。所以我對於某一些稱謂比較謹慎,面對這兩個題目也有點害怕,因為平常的閱讀習慣與創作習慣是滿糟糕的。

讀者A:什麼叫做閱讀狀態是糟糕的?

達瑞:大概是我也不太看詩集吧,充其量是一個最起初的原因、動機,但也就是快速而已,畢竟字數那麼少…

我是真理大學臺文系,在淡水的時候,有大量時間可以閱讀。課堂上有三位詩人老師,向陽白靈蕭蕭,近十五年編選年度詩選的那五位其中三位,現在或許退休了。很奇怪的是,向陽老師教小說文本,蕭蕭老師教文學概論,只有白靈老師教的是詩創作。那時候在他(白靈)的課堂上有感覺到對於創作的喜好,但是他不是單純教你寫詩,他的課程是很動態的,是泛文學創作,包括攝影、拼貼、圖畫。交作業的時候,覺得滿好玩的,每週都有些事可做。讀文學系滿無聊的,每堂課都在偷看小說,唯一需要用到文字的是白靈老師的課,開始書寫的過程中會發現關於文字創作上的使用方式,還有一些動態或靜態上面的平衡。現在回想起來那是一種滿重要的平衡感,寫或讀上的流暢度,帶給我滿重要的啟發。


那時候在系辦(出現)時間最多是向陽老師,經常纏著他:「老師,幫我看一下(作品)。」他就說:「呃…不要叫我看。」連標題都還沒看,就被打槍了。他說:「先去讀別人的作品,先去讀、先去讀啦。」那可能是一個很正常的判斷,一個人突然拿了一首自以為是的詩給你,或許就像他當初在副刊當編輯的時候,收到突如其來的新人投稿一樣,他也許會把它delete掉吧,我猜,我大概就是被這樣delete掉了。

我想好吧,就看。真理大學什麼都不好,就圖書館還滿好的,館裡有一整櫃詩集,詩集很齊全,尤其是本土派,像笠詩刊、客語詩啊、台語詩,整套整套的。我一直是有收集癖的人,所以就一本一本看,後來發現不對,這樣看下去沒完沒了。因為有一些人早期不會寫作,有夠爛的,我還看下去?所幸同時間在蕭蕭老師的課上,買了《新詩三百首》當教材,發現一件事:順著時代讀比較好。所以先看選集,漸漸會看出一些脈絡,羅門的圖像詩,林亨泰的〈風景〉,慢慢到瘂弦楊牧,你會看到脈絡,比如現代主義的進入等等,那都是不同文學年代的發酵。

選集的好處是,可以看到詩壇現象也好,脈絡也好,還有詩人的個性,你會從中發現喜歡的詩與詩人。然後再從那三、四位裡面去圖書館檢索,把他們的詩集從頭看到尾,而且一定要從頭看到尾。好比是喜歡的電影導演,譬如我喜歡蔡明亮,不可能先看《臉》啊,一定從《青少年哪吒》開始看,你就會看到人(導演)的變化,從《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然後劈裡啪啦一堆,最後整個成了仙人一樣,也會發現他光頭越來越亮(笑)。就是他講的東西越來越不一樣了,越來越簡單、稀疏、簡化,看他電影好像在看心經的感覺,再回頭看《青少年哪吒》,咦,有故事的啊,至少有個基礎在,這些變化是很有趣的。

閱讀這些詩集的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發現一個人的變化。我在學校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感受這些事情,最近也發現一個祕密,以前讀不懂夏宇,現在看雖然還是沒有那麼明白,可是好像隱約知道一些什麼祕密在詩裡。我相信寫詩的人都是祕密最多的,他有顧慮,很想說,可是又不談,不敢張揚。相異於小說家或散文家,散文家類似生活體驗或者是實驗者,小說家完全是對於戲劇性、文字開發能力、杜撰能力獨到的人。詩人喔,我一直覺得,無論老中青,每一個人、每首詩裡面都藏了很多東西,那些東西有時候想想,可能就是不堪的心事。

我一直對出版詩集很抗拒的,因為我是喜歡書的人。我的編輯工作需要從頭到尾參與一本書的製作,包括後端印刷、紙張選材,那是完整的編輯學習跟系統脈絡。看得越多後會發現:「嗯?為什麼要出書?這出版物有什麼價值?」編書的時候,經常對作者說:「不要覺得會有下一本。不然出完之後,馬上會對不起上一本。」而且很快,一拿到書就會發現:早知道就怎樣怎樣…所以我那時候很抗拒(出自己的詩集)。

以前出國的時候曾跟出版社的社長夏民說:「欸,檔案給你,萬一墜機了,幫我集結一本詩集好了。」他說:「啊…好啊。」直到三年前往東京的飛機上,想到這件事:咦,這次忘記交出去了。一看旁邊:咦、陳夏民就在旁邊耶,那如果死了,一切都沒有了。所以突然發現:欸,不行,人到中年了。這是很殘酷的,包括體態啊、很多事情越來越難恢復了。所以突然會有點害怕,好吧,那來做個詩集好了。所以這本詩集搞得有點像告別式,它是遺作/遺書的概念。編輯過程自己來,出完之後發現:確定是最後一本,不會再有了。因為不是斷代式的產物,它是一個整體。這本詩集的跨度應該有十幾年的時間,我刻意打散,讓讀者看不太出來時間的標記。編輯過程中,很殘忍的發現:天啊!我怎麼只會寫同一種東西? 所以是有點不堪的,吐露出十幾二十年來的創作弱點,全部看得一清二楚。

在我存放作品的word檔,因為歸納強迫症,每寫二十首就切一個檔案。後來前面一大段都不能用,於是開始回溯那些時光,那時候自己是怎麼樣的狀態、讀什麼書。看到中後段,可以看到自己的脈絡,好像在死前那刻,什麼都跑出來了。你會發現:天哪!這首是寫給某個女友的,但現在失效了耶,分開有點久…所以我自己覺得它是一本對於這些往事的告別。我在編輯的過程中很坦白,看到很多不足或者不以為然的地方。可是有時候看到也是會偷笑,哇!那時候寫得還真好(笑),但現在也達到不了那個狀態了。

回想當初在學校走廊上問向陽老師,他那時候大概三四十歲吧?我問:「老師,你現在有在寫詩嗎?」那時他大概差不多是我現在的年紀。他說:「沒啊…沒那個時間哪,比較少。」因為已經在社會上,被工作、被各種情感、家庭情感什麼的牽絆住了,然後發現沒有那個閒功夫了。我覺得寫詩真的是閒功夫,不需要坐下來在電腦前熬夜,或是像寫小說需要幾萬字。那個時候他說:「沒辦法了啦,都沒什麼時間了。」時間回推,大概二十年前問他的事情,現在就發生在我身上。其實人都差不多的,大概是那個樣子。除非我立志創作維生,或者當職業小說家埋頭苦幹一直寫,可是我不是那種人吶,我不想要苦哈哈的…我不能過得好嗎?

這本詩集,讓我確定了很多事情,就是「可以的話,儘量不要再寫東西了」。因為創作是很廣義的,比如說我在面對書,攝影、翻譯小說、類型小說、原著小說、旅遊書、運動養生、營養食譜、甚至我還做過寵物書…我發現每個作者身上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即便是愛狗成癡的人,他的世界觀也很有趣。那些作者讓我發現很多對於生活上各種事件的興趣。我會發現,研發了一道食譜,那也是創作啊,何必一直要寫文字?菜還可以讓人品嘗。有人吃紙嗎?那寫完拿去投稿還會被退稿,然後自己憂傷…所以詩集出版之後,確定的事情第一個是能不寫就不要再寫了,再來就是真的不要再出書了,太可怕了。

但它確實是一種解釋自己的好方式。創作的緣起可能是興趣或天分,但是若說能支撐多久,就要看之後的閱讀跟自己生活的價值觀。我不太相信,有人是立志創作就可以創作的,因為無論任何創作都需要極大的天賦當作書寫的資本。再來就是,有多努力。勤能補拙這句成語,早期覺得爛,現在卻覺得非常受用。花了多少時間在閱讀或練習,絕對會直接反映在你的作品上的。


我們可以看一下選的幾首詩,這些是我每個時期喜歡的東西。第一首是早期我最喜歡的陳黎,這一首〈親密書〉很像是枝裕和的電影,清清淡淡地飄過去。也許跟他的生活環境有關係,或是跟他早期的養成,這就是我一開始最喜歡的作品樣態。

〈親密書〉      陳黎

青春,小教堂的風琴聲
週期性地傳回
在你剛剛寫完信的窗口
遙遠而親切
這街,突然又空闊起來了
突然又明亮起來了

因為一個騎單車的小男孩
他車前的鈴鐺
因為走過橋頭的洗衣婦人
你想起許許多多街角
你轉過去,遇見他
你轉過去,不見了他

你想起許許多多曾經有過的
生命的角落
小旅店氣喘的電風扇
月光下嘆息的路燈
開門,關門。站在同樣的窗前

站在同樣的窗前,像此刻
背對一排半暗的衣櫥
你想起一條不怎麼難看的圍巾
冬天用過,夏天忘掉
你想起圍巾像一條歌,而歌
是彎彎曲曲的街道

於是你下樓
準備在街角再遇見他


隨著閱讀的過程,遇到了羅智成,在某個時間點,我喜歡神祕的東西。《寶寶之書》是寫給誰的?不可能真的是小寶寶吧?寫給讀者嗎?或其實是暗中要給某某對象的?而他的語言、意象,背後支援的必然是大量的藝術、影像、各類創作、神話、寓言等等,才有辦法輕鬆調度這些詞彙。

《寶寶之書》      羅智成(選錄)

1.
我們必須在長大之前
展開我們的戀愛

2.
像醺然的術士
用活生生的字句
熬製香味四溢的羹湯
是不是詩不要緊

我追求的是美味、營養。

4.
那箱每天都得重新打包的
日記,街名,失眠與考試卷的
從前
在來的路上我遺失了。
我每天都得重新編寫他們。

24.
我們是真正擁有過星星的
不像那些耽於幻想的人
我們在它下弦的地方
有個巨大的停車場
甚至我們還擁有
失去它之後的
憂傷

26.
掉在海裡
那是一顆溶於水的星星
光暈了開來

44.
我率領大群星星奔馳
她說:「你為什麼這麼興奮?」
我無法回答
我的神思正放著一萬個風箏
我花費半個夜晚到達那個隕石坑
但有人先我而至
在彼專心練唱

我大概也是在這個時候,多看一些其他創作的媒材,尤其電影。電影是終極的藝術,含括了一切。當你要踏入那個(創作)狀態,一定很需要大量的知識當作依靠。我在羅智成的作品裡看到,他對於生活這件事情,各個層面、美感,還有他的靈感,一定是非常繁雜豐盛的。所以在某個時間點影響到我在閱讀或知識上的吸收,沒有那些東西,有一天就會貧乏。比如我曾經拿(我的作品)給一、兩個人看,看完之後,第一句話就是:「欸,詩集裡出現六次『盆栽』。」對耶,我無時無刻都很喜歡盆栽這兩個字。我就會想改一下、改一下,可是想不出別的詞了,我也想說要不要去瞭解一下園藝,可是它又不是我要表達的事情。可是我想要表達的事情只有盆栽能形容的話,那未免太憂傷了吧?但事情就是這樣。所以我覺得羅智成給我的感受是,透過旅行或真實人生狀態或各種層面的生活感,加諸在文字裡,就不會是封閉的狀態。


〈車過東港不老橋〉      鯨向海

思念如水鳥飛撲微笑寬闊的水灣
又輪到做同一個夢的季節
千里迢迢趕赴不老橋
以黃昏蒙面
以星星作掩護
時間是一個微笑的強盜

但現在是另一場大病
當我們變得脆弱
想要回到從前
再次闖入某些夜晚溫暖的瞬間
不要給他機會
不要讓他整理你的行李
時間開始微笑了

煞車聲猛然將遠方的月光驚醒
青春太完美了
每個人都忍不住對他撒謊
從兩方面
沿途和他相互對搶
變老和變憂鬱
是這麼傷心的事情

千里迢迢來到不老橋
幾段祕密交往中的戀情
靈魂錯過的渡口
被製成夢,被製成淚水
彼此忘記是多麼不容易啊
落葉轉眼又要積滿車頂
我們都沒有達成心願
時間是一個微笑的強盜

接下來是鯨向海中後期的詩,是我比較喜歡的他的樣子。他在文字的運用或創作的感覺上是很多變的,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只是你自己不覺得、不以為然,或自己限制自己。當對外的吸收、對外知識的探究沒有限制的時候,接下來的問題是怎麼去除自己的限制。當從外界吸收了那麼多,可是沒有準備要轉化;沒有準備去做基本練習;沒有當作一回事,而只是看,那究竟有什麼作用?創作這件事,通常是人跟生活端之間,內外在交流的時候,到底放了多少。比如兩個人在對話,一個人音量開很大,一個開很小,一定有一個嫌對方太小聲聽不到,可是明明是你把話筒聲音轉很小,其實對方講得很大聲。創作過程上,看了那麼多、聆聽那麼多,最後只決定一個東西是對的,只吸收、採納某一種,就會讓創作充滿限制。

陳黎羅智成鯨向海,慢慢可以察覺不同創作者的生活與過日子的感覺,以及時代變化,透過這三首詩會看到,創作者如何把握生活,如何把生活反映在創作裡。


〈最近的最遠〉      鄭聿

最近好嗎
有點想你
積了灰塵偶爾才擦拭的
那種想你
也漸漸明白
每日澆水
總有一天會變成流沙
照顧自己
開始像照顧盆栽一樣困難
常反覆按著
牆上的開關
覺得這輩子全亮或全暗
都只是一瞬間——
都沒關係了。
寂寞是擦拭乾淨
發現中間還隔著一片玻璃
用手指輕輕畫過的
冰涼和曠野
我仍想起了你
不打破什麼的那種
想起了你

玩具刀是同輩裡我最崇拜的人,這首〈最近的最遠〉,我覺得真的是可以背下來(笑)。那種感覺太厲害了,光看最後三句,都覺得太可怕了。「我仍想起了你/不打破什麼的那種/想起了你」,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有多少寂寞的含量?有多少的祕密藏在裡面?如果大家問我,一生中必看的幾首詩,我會想把它放在第一首。

鯨向海〈車過東港不老橋〉到現在鄭聿這首〈最近的最遠〉,每個人的創作在某個時間點,包括時代、社會或是年紀的影響,會慢慢回到自己身上。可能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或是跟別人對話的方式;或是想說不能說;或者想說不敢講之類的。慢慢隨著某些因素,把過去所有東西收回來身上,也許是給自己一個對於生命、生活的提點。我覺得可以從他的所有創作看到一個脈絡是,時間到了,可以回到自己身上了。

〈我不喜歡楊牧〉      沈嘉悅

一、
我讀詩
但始終沒有讀懂
詩的價值

因為我不懂楊牧
所以我不能喜歡楊牧

但在某些場合
不懂楊牧就像是
進了停車場
停了車
要出來卻沒有零錢
一樣尷尬

這個故事教會我
你可以開車
但不要停進收費停車場
你可以讀詩
但不要跟人說你不懂楊牧
不要去說服別人什麼叫好詩
因為有太多別人
他們可以規定你
一定要停進格子
一定要繳費

二、
我讀詩
有些時候我明白
詩的可能
它讓我發笑
讓我流淚

但它不被認為好詩
它不被討論
罕見
但粗魯又幼稚

王爾德說
所有爛詩都
發自真心
我猜他是想說
所有好詩都
有所欺瞞

三、
我讀詩
我讀感情
讀不懂的詩
等於進不去的感情
我敲門
門不理我

我不敲門
有人卻說我
沒有禮貌

四、
我讀詩
但不像個詩人
其實我嚮往的是
成為職業球員
老了以後
去賣鹹酥雞
每天喝啤酒
每天打十幾個小時的遊戲
喝醉以後
再跟朋友談詩
唱歌

最後一首是沈嘉悅的作品。我沒有不喜歡楊牧,但也沒多喜歡,完全就是看不懂的形式。這首詩我不知道為什麼,覺得它會變成千古名詩,有一種很厲害的價值觀在裡面。「但在某些場合/不懂楊牧/就像是進了停車場/停了車/要出來卻沒有零錢/一樣尷尬」真的有開車就知道那有多尷尬,可能還不能用悠遊卡…他寫的東西是真實,我相信他應該就是不喜歡楊牧啦(笑)。他有一些文字上的運作,讓人感覺他什麼都沒有講就忠實呈現了自己,跟鄭聿這首剛好相反,可是都回到了自己。過去練功了大半輩子,最後得到了什麼?東西要回到自己身上,觀照自己。可能要想想後半輩子,想想中年危機,或是要想想你的創業什麼的,回到自己。這兩首剛好是這兩個人非常鮮明且直接的對比,一個是很溫柔地回到自己,一個是很焦慮地回到自己身上。

這些是我對於寫作的感覺,還有在創作上、價值觀、世界觀的建立,用這幾首詩象徵出來,讓大家可以稍微瞭解一下我的方式。

此外,我想簡單談一下我的創作方法,剛剛前面有講,就是很糟糕。比如說,我不是一個可以在咖啡廳寫東西的人,太奇怪了,在咖啡廳不就該喝咖啡嗎?寫東西為什麼不能在任何時間寫?用筆電寫不很彆扭嗎?螢幕那麼小、鍵盤那麼小、世界那麼小。坐在那邊,點一杯咖啡坐整個下午,確實也不好啊。我從大學開始,都會帶著小本子,盡量記在上面。早期有幸運得獎的作品,記得是當兵的晨間掃地時間寫,掃地時間一小時,每天拼一些拼一些,用垃圾時間寫出來的。創作的時候,跟我的情緒也沒有關聯,而且是一點關聯都沒有。如果在家裡,大部分都是開著電視在看,邊看邊寫,包括看書也可能兩本書同時看,因為我覺得單做一件事情好奇怪。如果在一個很幽靜的環境裡創作,也很奇怪,即便是要面臨截稿的壓力,我都覺得怪,為什麼要把自己逼在一個小小的環境裡?

但是寫詩的時候,有一種很特殊的畫面感。很像我大一外宿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我很愛打任天堂紅白機。因為有兩百合一的卡帶,我很愛玩很土的戰車遊戲,因為我對3D不太通,有立體空間感的遊戲我會暈車。所以我就很喜歡魂斗羅那種捲軸式遊戲,而寫一首詩或是過程中,我會連接到那個狀態。很像打電動的時候,遊戲這麼無聊,就在框框裡動來動去動來動去,但那卻是你少數有本錢眼見時間被浪費的感覺,而且心裡很舒爽。人生中有時間可以浪費的時候,非常美好。寫詩,嘖,這樣講當然不好,但對我來講就是「浪費時間」。光陰耗費,可以書寫、思索、創造,就像看著電視螢幕裡,幾顆子彈射來射去,一下子就過了一小時、兩小時、三小時。事後回想,發現根本少有那種機會,這是很憂傷的,真的沒有太多那種機會。

寫詩也會有另一種感覺。早期我在大量看電影的時候,都是從拍賣網站買導演作品經典套裝,其中有一個人很特別,小津安二郎。我記得都在下午看片,窗簾拉上,夏天,畫面很安靜。他的作品不論黑白或彩色,都是拍了像沒拍、講了像沒講、演了像沒演。他在告訴你:人生是什麼。然後會發現那是一種心神愉悅的狀態。當時候窗簾被風吹著、室外光線微微打在床鋪上,三不五時看一下,看光慢慢往後退、往後退,看時間的痕跡在動,另一邊螢幕裡小津的片子就在那邊跑。也不知道為什麼,跟電動的感覺相反,時間過得很慢很慢,慢得好像我們刻意看著錶一格一格在走。所以後來回想,寫詩給我兩種感覺,一個有點像在浪費時間的舒爽感,可是又有一種好像眼看時間在你面前一格一格慢慢走,類似時間暫停了或是變慢了的感受。現在老了,可把握的時間少了,就覺得那很珍貴。

現在會覺得還好當初有選擇寫下來,不論寫得好不好。人在擁有選擇權的時候,永遠是最珍貴的,一轉眼,什麼選擇都沒有了。你要被迫在一個環境上被推進、被推進、被推進,那是非常可怕的。生活很有可能就是這樣子,幸好生活之餘,對於文學或文字的偏好,可以跟生活達到平衡。


後面的幾首歌詞分享,是我很想告訴大家的事:「詩、新詩或現代詩不一定只存在於詩集上。」比如張國榮的〈春夏秋冬〉,早期可能會覺得這歌詞哪有什麼特別?「能同途偶遇在這星球上/燃亮飄渺人生/我多麼夠運」等到年歲一到,才會發現到,如果人世間有這種情感,多麼珍貴。

春夏秋冬       作詞/林振強

秋天該很好 你若尚在場 秋風即使帶涼 亦漂亮
深秋中的你填密我夢想 就像落葉飛 輕敲我窗
冬天該很好 你若尚在場
天空多灰 我們亦放亮
一起坐坐談談來日動向
漠視外間低溫 這樣唱
能同途偶遇在這星球上 燃亮飄渺人生 我多麼夠運
無人如你逗留我思潮上 從沒再疑問 這個世界好得很
暑天該很好 你若尚在場 火一般的太陽在臉上
燒得肌膚如情 痕極又癢 滴著汗的一雙 笑著唱
能同途偶遇在這星球上 是某種緣份 我多麼慶幸
如離別你亦長處心靈上 寧願有遺憾 亦願和你遠亦近
春天該很好 你若尚在場 春風彷彿愛情在醞釀
初春中的你 撩動我幻想 就像嫩綠草使春雨香

後面兩首想要推薦給大家,一首是伍佰的歌詞,一首是宋冬野的。宋冬野那首灌注了大量的文學資本,可能根本看不懂,卻不知道為什麼,覺得好得要死。有人就會有這種本事。

郭源潮      作詞/宋冬野

你說你知道他們的世界
悲歌三首買一切
買崑崙落腳 蓬萊放思想買人們的爭執釀酒湯
買公主墳的烏鴉
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
買胭脂河裡船行漁歌
黃金世界中萬物法則
你我都一樣 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買石灰街車站的海鷗
山水禽獸和年少一夢
買太平湖底陳年水墨
哥本哈根的童年傳說

其實你我都一樣 終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其實你我都一樣 終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無盡閃亮的哀愁      作詞/伍佰

晴天,雨天
在樹蔭下安靜地相連
黑色,白色
在地平線交換著出現

殷切地等候是個華麗的水波
所有圓圈都會慢慢變不見

今天,明天
在城市中不停地邂逅

從前,永遠
在照片裡找到了出口

清晰的面孔正在綿密地掉落
穿越時空之中漫天繁星晶瑩的眼淚
一束一束無盡閃亮的哀愁

在言語裡頭如何說明感受的一切
那是友情的荒廢
那是愛人的絕對

如果我看到一個破碎堅固的防備
我要牢牢地跟隨
也許發現我愛誰

可能,不能
我不介意它沒有分別

再見,不見
纖細地想也無法堅決

伍佰那首是在我編輯他第二本攝影集時,正發行的專輯。第一次聽,心想:他在幹嘛?欸是唸經嗎?節奏平淡無奇,甚至乏味,在廣播裡聽了三次聽不出所以然。直到看了歌詞才發現:天哪!這太厲害了!比百分之九十的其他詩作還厲害。裡面呈現了他對於人世生活的體悟,「殷切地等候是個華麗的水波」。後來我當面問他:「這首怎麼來的?」他說自己很喜歡開車出去繞,某次把車停在陽明山山路邊的一棵樹下休息,然後寫出的。當下覺得,那是自己一輩子都達不到的狀態。而這些作品都回歸到前面提到的前輩詩人,或者我分享的幾首詩,一整個脈絡,就是想跟大家分享的,我的創作歷程,還有自己書寫的狀態。

工作人員:大家有沒有問題想提問?

聽眾C:為什麼你覺得編書簡單,然後還要做一直做編輯?魅力是什麼?

達瑞:我沒有覺得編書超簡單啦?你現在工作是?學生嗎?

聽眾:我是學生。

達瑞:當時找工作時刻意避開文學編輯,因為討厭校稿。一個東西看了三次五次就會瘋狂,然後錯誤百出,開始討厭那東西,所以才選擇綜合方向的出版社。如果很喜歡這份工作,真的會從作者身上看到不一樣的生活,而且是很真實的。就算讀了一百年書,也不會知道一個廚師怎麼面對自己的生活,但他可以輕易告訴你:我們的日子就是這樣子啊。那時你的價值觀、長久建立的信仰,或是對於文學的優越感,全部都沒有了。一切都平行了。

每個作者都有各別的一套,自己的心境也越來越中道、越來越平衡。當面對各種人、事、物,會容易找到平衡感,包括他們告訴我的事,包括你不喜歡的事。譬如讀報紙的時候,不能只讀體育版、影劇版,當你開始喜歡所有的閱讀,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有某一種平衡,而非政治家就比較珍貴,藝術家就比較高尚,也不是文學家就比較特別。編輯工作讓我覺得最可貴的就是可以挖掘這些人,還有當作家者將畢生心血交給自己的時候,那種信任感跟交換,其實在社會上很少遇到的。所以這感受會一直讓我覺得想做編輯,因為可以遇到不同的人,而那個人是至少三個月到半年以上的互動,絕不是郵局窗口就算遇到很多不同的人,但見一面就是三分鐘。假設你想當編輯,也選擇非文學的書籍,真的別想成為蔡明亮,因為他會把所有東西都燒掉。(笑)

聽眾C:你說「拍過電影就是導演嗎?」,覺得「寫過詩不是詩人」。那你覺得怎樣才是詩人?怎樣才是導演?

達瑞:應該說我只是覺得自己不夠格被稱為詩人,可能我比較老派。比如早期聽的樂團,就覺得要與社會有一些互動,必須能用自己的影響力去做一些事情。做一個導演,作品也期望回應時代或者社會,詩人也是,對社會關心、關懷,保持社會參與。創作可以直接地反映現實,這很重要。我從未辦到過,所以我不是詩人。

聽眾A:那你覺得它美嗎?直接反映這件事情會達到什麼美感嗎?

達瑞:當然不一定。可是有沒有達到美感,我覺得不是問題,因為美感這件事很難說明,畢竟我也分享了沈嘉悅的作品,零美感,但很社會性,我完全攀不到他的高度。(大家笑)

聽眾A:但我看你寫作的方法,不是沈嘉悅路線。

達瑞:對啊,所以我不夠格稱詩人,我沒辦法達到這些狀態,他們是將內在與社會互為延伸的,創作是否與時代、社會達到共感或互動?否則詩人兩個字很好寫,聽起來很高尚。

聽眾A:你自選這兩篇有什麼用意嗎?(〈下午:雨中受困不前的車陣〉《困難》、〈薄荷〉《困難》

下午:雨中受困不前的車陣      達瑞

1. 雨裡
時間的真相水落石出了
被雨勢中斷的戀情
被迫漂流的日常,
我們是一首無以為繼的歌,
在受潮的午後,惶然空轉
「是否就此放棄了?」
「是不是等天氣好轉?」
城市像一件乾了又濕的襯衫
持續等待合身的晴日,
前方號誌不明,寂寞甚深
那些無論如何必須前往的,
相繼關上了窗,在積水的
頁面,成為另一種句型

2. 菸灰
雨季的尾聲了,
車內僅剩一幅無聲的宇宙
你節制對白,完成孤獨之排練
尚無點播給你的歌
記憶在菸灰裡乾燥不安,
昨日已是一場延宕的工事
你獨自穿越多雨的夢境
違規左轉遇見最後的情人,
你想起無人等候的日子
並想起曾相信高架橋上
有過銀河的倒影

3. 紀念
誰的來電未接了,
誰仍在等待?你反覆
確認隨身之疲憊、
過敏原、遺憾與悔悟……
車外未有新的花開
手邊盡是衰微的旋律

4. 還有
還有一場遙遙無期的旅途,
還會有另一陣雨和壅塞的哀愁
還有幾件尚待理解的失物,
幾則過期的預言和來不及兌換的愛
生活仍在視線邊緣
不斷有人翻修時間的細節,
還有一些靜待擦拭的窗景
一些必須重複寄出的信

5. 告示A
馬戲班已遷往地圖邊陲
的未命名小鎮—沒有尺規曆法
音韻沒有多餘的詮釋

6. 海岸
那是早已完成的天空
我們各自尋找停靠的方式,
城市的側影更深了
落葉紛紛擊中彼此的思緒,
那是不再來的想念
以及無法沈默的告別,
所有問句被忘在失修的窗台上
我們都是最後離席的人,
通過時光窄仄的路口,
繼續趕往即將封閉的海岸


薄荷      達瑞

午後,貓步的光
窗台上的等候,或深或淺
一切懸而未決著,
遠去的傳聞又自巷底折回:
如何收摺一件共有的小事
如何解釋永恆與此刻的距離,
聽說再來是雨了
時間進入另一種修辭,
你整理最後一首詩
解散重複的景致,
可回收的或可燃於夢的
周圍意外傳來離開的回聲……
記憶輕聲細語著,
被移動的家具,昨日的愛情
薄荷氣味淡了,種種消失
皆已成為上一季的事

達瑞:選這兩篇只是想湊一下頁數(笑)。這是詩集裡比較偏好的兩篇,比較能代表我。〈下午〉是開車的時候寫的,塞車嘛,不然就是浪費時間了,那是我很喜歡的狀態。然後〈薄荷〉,好像是詩集最後一首,因為它最代表我,也是我喜歡的東西,包括語言、書寫長度、情感的分量,大概是我最喜歡的狀態。

工作人員:所以它不是你整理詩最後湊數寫出來的吧?(笑)

達瑞:不是欸。但這本詩集比較像選集,沒有一首是新的,就是一路從之前到現在。很殘酷的是,因為作品會標註發表時間,就發現:哇,去年只寫了一首。好可怕,完全寫不出來還是怎樣的? 事後想想歸於一點,最好的狀態就是不要再寫了。因為有很多事情比書寫更好、更有趣、更值得觀看或閱讀,這是編輯工作帶給我最好的概念。好比有人說用文字創作來宣洩情緒,那不就代表我不依賴這些了,我過得很好,有時間花在其他事情上。生活中處處是比文字更迷人的事,這也是我這本詩集完成後的感覺,希望再也沒有時間留給寫作這件事。(一陣沉默)

聽眾A:所以今天是結束創作生涯的宣告嗎?

達瑞:對啊,一開始就說這是最後一本。謝謝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紅樓詩社第九屆【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徵件辦法

  紅樓詩社第九屆【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徵件辦法 一、         贊助對象: 擬於台灣出版之個人原創文學作品,文稿已全數完成並尚未出版成冊者,均可提案申請 ( 每人限投稿一件作品 ) 。   二、         贊助金額: 1 名,新台幣十萬元整(含...